“告訴你們一個真實的地道戰”
———訪電影《地道戰》原型人物、老八路陳學文
■本報記者 杜 康 通訊員 龍禮彬 李龍勤
資料圖:抗戰時期游擊隊利用地道作戰時的情景。
7月上旬,記者一行走進江西省吉安軍分區干休所,拜訪電影《地道戰》原型人物、老八路陳學文,聽他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地道戰故事。
陳學文,1926年出生於河北饒陽,1937年10月參加抗戰,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他擔任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區24團通信連班長,參加了五一反掃蕩等多場抗日戰役戰斗。解放后,陳學文曾作為井岡山第一任人武部部長和毛主席合影。
“當時的地道並不像電影裡條件那麼好”
老人一生戎馬,八年抗戰打完,又投入到解放戰爭中,期間多次負傷。現在雖然身體帶病,但精神很好,說話思路清晰,鏗鏘有力,軍人氣魄十足。他說,從軍多年,讓他最難忘的是1942至1944年這一段經歷。
1942年,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日本鬼子開始在冀中平原進行大掃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大平原待不住,大部隊都鑽地道,以前作為號兵的陳學文也轉為戰斗班班長帶頭挖地道。
陳學文告訴我們,當時的地道並不像電影裡條件那麼好。通道隻能容一個人爬過,很艱苦,而且很擔心——擔心出去打不到敵人﹔擔心地道暴露,一死就是十幾號人﹔擔心自己死得不值得,沒有殺鬼子賺回來。
“我在地窖裡躲過敵人掃蕩。”陳學文回憶到,1942年3月的一天,他在戰斗中右腿不慎受傷,被安置在南國縣夾河村一戶叫楊耀德的老鄉家中養傷。由於敵人大掃蕩,村民紛紛逃離村庄,當時他因腿腳受傷,行動不便,老鄉便把儲存白菜和山藥的地窖打開,向裡鋪上一層棉絮,讓他躲在地窖裡隱藏起來,敵人走后,又將他從地窖裡接應出來。就這樣,陳學文躲過了敵人6次掃蕩。
“傷好后,我帶領戰士將老百姓家的地窖挖長、挖深、挖大,將地窖改為地道。”陳學文告訴記者,到后來他們直接把地道挖通,從鄰家,到整個村,最后,他們把鄰近的村子也用地道相連,不僅利用地道保護傷員,還利用地道的有利地形,與敵人展開戰斗,就成了后來有名的地道戰。
“地道戰,狠狠打掉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抬頭見崗樓,邁步是公路﹔無村不戴孝,到處是狼煙!”
“這是當時冀中根據地的真實寫照。”陳學文告訴我們,1942年至1944年,是冀中平原戰斗最艱苦的3年,敵人在公路上、崗樓上的據點像蜘蛛網一樣,遍布各個角落,5萬多鬼子進村入戶進行大掃蕩,拉網式搜查。
“那時,我方戰斗人員吃喝拉撒睡全在地道裡,白天在地道裡待著,晚上再出來打游擊。”陳學文說。
“鬼子據點防范功能齊全,有壕溝、公路,部隊和炮樓200米內不能種庄稼。冀中平原的秋天,青紗帳起來了,我們躲在青紗帳裡,專門打炮樓裡站崗的鬼子。我帶領班上的幾個戰士從地道出來,夜裡奔襲三四十裡路,臨近清晨,摸到青紗帳裡,在離炮樓200米處把槍架好,消滅掉一個鬼子后立即撤離。為了防止敵人報復,我們在南邊的村庄打了以后,往東走,再往北走,迂回幾個大彎后,趁著夜色再回到地道,留下鬼子在據點裡鬼哭狼嚎。”
“地道戰,狠狠打掉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陳老說這話時,雙手緊握拳頭,臉上充滿自豪。
“冀中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曾經的我還是個‘叫花子’呢!”說這話時,陳老笑了笑,讓我們摸不著頭腦。
“那時,由於我年紀不大,比較容易混進老鄉中,就化裝成討飯的‘乞丐’,深入敵區摸情報,掌握敵人的動向。鬼子一有軍事行動,我就及時通知部隊轉移。有時我還配合當地的‘紅色聯絡員’從敵區弄一些緊缺的藥品和食鹽,送到地道裡去。”陳學文說。
陳學文告訴記者,當時為了騙過敵人,故意找一些破爛衣服穿,把頭發、臉上、身上弄得臟兮兮的,碰到鬼子巡查時,有時還得撿垃圾堆裡的東西吃。
“為了弄情報,殺鬼子,什麼身份方便,我就裝扮成什麼。”陳學文告訴記者,在他當偵察員期間,不止裝過乞丐,還扮過樵夫。
在向記者講述中,陳老特別投入,邊講邊用手比劃當時的殺敵情景,仿佛又回到那個烽火連天、殺敵立功的歲月。每每講到成功殺死敵人時,他的臉上洋溢著驕傲的笑容。陳學文說,在冀中,由於官兵們神出鬼沒,敵人防不勝防,個個膽顫心驚,一聽說八路來了怕得要死,躲在據點裡不敢出來。
“好多人都說,我們是功臣,是地道戰的創始人。但沒有當地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和大力支持,沒有軍民共同挖地道、殺敵人,地道戰不會取得那麼大勝利,因此,冀中根據地的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陳學文說。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裡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臨近採訪結束,陳學文哼唱起電影《地道戰》主題曲,聲音洪亮。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