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弓滿弦張謀勝戰 爭分奪秒鑽打贏

【查看原圖】
深入訓練一線調研。邵龍飛攝
深入訓練一線調研。邵龍飛攝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2017年01月15日08:36

弓滿弦張謀勝戰 爭分奪秒鑽打贏

——記軍事科學院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首席專家、《軍事學術》總編輯張佔軍

李金海 包國俊 邵龍飛

晚飯時間剛過,紅山腳下一座軍營的操場上,三三兩兩地聚攏來散步閑聊的人。一位大校軍官若有所思,走得很慢,不時抬起手腕看表。熟人看到他這個樣子,也不多打擾,路過時隻簡單打個招呼:“看來老張今晚又要加班了。”

老張,叫張佔軍,軍事科學院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首席專家、葉劍英軍事科研獎獲得者、《軍事學術》總編輯。26年來,他依托《軍事學術》這個學術平台,默默耕耘在作戰理論研究前沿陣地,弓滿弦張謀勝戰,爭分奪秒鑽打贏,被譽為“研究現實軍事斗爭的一杆老槍”。

隆冬之夜,嚴寒孤冷,軍事科學院辦公樓一層的一個房間又亮了。一本雜志一支筆,一夜苦思一明燈,張佔軍就這樣迎來了新一天的黎明。

一位戰法旗艦掌舵人的使命與擔當——

不改初心,26年探尋勝戰之道

“單純的縱深防御,必將被縱深立體的動態防御取代”。

1989年,軍事科學院到石家庄陸軍學院選調年輕學術骨干,戰術教研室教學組長張佔軍關於未來作戰理論的見解語驚四座。

高度決定視野。把脈戰爭制勝機理必須佔據作戰理論制高點,張佔軍站在山巔思考問題的角度顯然極具學術潛力。帶隊專家、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朱奎玉當即拍板要人。

機遇總是垂青有准備的人。那時,天天摸爬滾打、組織戰術教學的張佔軍已對作戰理論研究產生濃厚興趣,利用業余時間研究的他不但摘得院學術科研一等獎,全軍著名學術期刊《軍事學術》也曾一期刊登他兩篇論文。

一周后,張佔軍成為《軍事學術》編輯兼助理研究員,從此,他的軍旅軌跡與作戰理論研究緊緊連在一起。

張佔軍常說,一線奮斗的科研人員,需要全面的職業素養。

為此,他認准一個字:學。

從弗龍蒂努斯的《謀略》、利德爾·哈特的《戰略論》等經典理論著作,到《經濟學原理》《高等數學》等基礎學科讀物,都是張佔軍的閱讀對象,軍種研討會、宗教問題講座、高新技術交流等場所,經常留下張佔軍的身影。45歲那年,他還考取了國防大學作戰指揮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兼收並蓄為他從事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彈藥”,不管是高大上的咨詢建議,還是充滿數據公式的專業解析,甚至是短小精悍的言論小品,張佔軍都能應對自如。

“既專又博,搞科研是個快手。”這是圈內人士的評價。

在單位,他經常平行擔負多項工作遠近皆知:主編《軍事學術》,擔負繁重的科研任務,同時指導5名博士研究生,還經常參加重要學術咨詢。就連很多同事的科研成品,大家都喜歡找他“參謀把關”。

如此繁忙,他的時間從哪裡來?

“張主編的時間都是千方百計擠出來的。”《軍事學術》編輯岳貴雲說。

那年審定新版《軍語》,張佔軍因勞累過度住進了醫院。此時正值《軍事學術》雜志進入終審環節,為不影響出版進度,他在病房裡一邊打吊瓶一邊審稿,每天熬到后半夜。護士見狀驚詫:“軍科人”就是這麼工作嗎?

知夫莫若妻。愛人楊立軍說,為了擠出更多時間工作,張佔軍盡量把生活安排到最簡,連一起散步遛彎都要掐表。工作忙時,他連續一周住在單位宿舍都是常事。

不忘初心,碩果累累。26年來,潛心鑽研勝戰之道的張佔軍,作為骨干成員完成體系作戰能力和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研究﹔擔綱完成的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研究,進入全軍大演習授課講堂﹔帶領課題組完成的軍隊建設和軍事斗爭准備研究、海上方向信息化局部戰爭特點和作戰指導研究,進入高級戰略班和軍委機關講堂﹔主持編纂出版的《作戰條令和司令部條例編修史料》,填補了我軍空白﹔作為主要執筆人完成的信息時代戰斗力標准問題研究,被原總部轉發全軍旅以上單位學習﹔參與完成的現實軍事斗爭多項重大重點課題,為上級決策提供了咨詢建議……

2013年,張佔軍以150多項理論研究成果,其中30余項獲全軍及軍事科學院獎項的科研業績,榮獲終身榮譽——“葉劍英軍事科研獎”金質獎章。

“如果說,《軍事學術》雜志是我軍戰法研究的旗艦,那麼,張佔軍就是這艘旗艦的掌舵人。”軍事科學院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原副部長蔣亞民如此評價。

一位首席專家的追尋與目光——

緊盯軍事變革大潮的“第一個浪頭”

能成為首席專家的底蘊來自何處?

“因為張佔軍始終緊盯軍事變革大潮的‘第一個浪頭’。”該部副部長劉仁獻給出了答案。

軍事理論創新的一個重大使命是為打贏未來戰爭服務,而對未來戰爭形態的認識判斷,是軍事理論創新的邏輯起點。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張佔軍敏銳意識到,制信息權開始左右制空權、制海權,啟動我軍信息戰問題研究刻不容緩。

創新,必須先人一步。在主動投入研究的同時,他在全軍報刊中率先創辦了信息戰研究專欄,接連發表《努力探索具有我軍特色的信息戰理論》《加強信息戰問題研究 迎接信息技術發展的挑戰》等一系列論文,並出版了《信息化戰爭論》《論信息中心戰》專著。其中有關信息化戰爭發展階段的論述、關於信息化戰爭制勝機理的分析,被多所大專院校寫入教材。

創新火花源自實踐碰撞。2000年,張佔軍受邀參加陸海協同搶灘登陸演練。白天,他同突擊隊員出海演練﹔晚上,他鑽進帳篷找陸軍指揮員復盤﹔就連吃飯時間也不放過,端著餐盤向登陸艦編隊指揮員請教海軍戰術問題。

登陸作戰部隊戰斗力的薄弱環節在哪兒?陸海協同機制如何優化?軍種聯合觀念如何確立?張佔軍在演習中發現問題,收獲真知。很快,一份關於轉移我軍登陸作戰准備重點的報告便呈送領率機關,其核心觀點得到採納。

捕捉稍縱即逝的理論火花最見功力。擁有基層指揮員經歷、10年戰術教官經驗和長期專職從事作戰理論研究的功底,使張佔軍從班排戰術組織到戰役籌劃都顯得游刃有余。

2000年到某集團軍代職的張佔軍參加全軍區大比武,被指定為“團進攻”課目團體作業的教練。面對這塊分量最重的獎牌,參訓官兵對這名武教頭並不托底,有人甚至公開質疑:“筆杆子”能耍動“槍杆子”嗎?

戰術示范如教科書般精准,組織首長機關指揮有板有眼,對參謀標圖作業細節偏差明察秋毫……張佔軍隨后展示的一項項技能讓大家目瞪口呆。

“徹底服了!”起初持懷疑態度的作訓參謀,馬上按照他的想法組織訓練。比武那天,他們干淨利落地奪得金牌。

軍事理論創新,必須轉化為戰斗力。在這方面,張佔軍始終身體力行。

某新型機械化部隊建設是陸軍轉型的一項重大工程。2009年,張佔軍擔任該部隊裝備建設仿真實驗評估軍事規則設計課題組長。

為搞清部隊應該建什麼,怎樣建的問題,張佔軍四處調研,地處大漠戈壁、邊陲海島的軍營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堅實的足跡。最終,由他牽頭設計的方案,在全軍首次提出了6個裝備效能評價指標,形成了120余項描述裝備效能的量化評價標准,創制了8個階段計算機仿真交戰行動規則和流程框圖,構建了4種復雜環境下裝備效能修正模型,給出了600余組單裝損失率修正參量、1200余組分隊行動效能修正參量……自此,裝備作戰運用效能分析難題和部隊作戰能力量化評估問題有了更加貼近實戰的“參照系”和“度量衡”。這項創新成果,被評為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位時任原總部領導中肯地說,這項工作從先行試點到全面推開,“張佔軍是立了大功的!”

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他。協助某集團軍組織信息化建設需求論証和方案設計,張佔軍不但提供理論支撐,還到部隊現場了解裝備,對體系化建設的沖突點逐部門核實,保証方案切實可行﹔僅為解決不同部隊統計數據不一致問題,張佔軍就利用調研機會向多個訓練基地相關專家請教,確保萬無一失。這項成果上報后,獲原軍區信息化建設方案設計一等獎……

金杯銀杯不如大家的口碑。現在,很多科研單位組織大項課題和項目評審都指定張佔軍,理由就一個:放心!

“一雙慧眼+勤於實踐+嚴格標准=極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學術成果。”這是有人給張佔軍總結的“創新公式”。

公式靈不靈?他交出的一份成績單可資印証——推出我軍第一部《機動防御論》專著,對我軍防御理論創新發揮了重要引導作用﹔提出建立具有我軍特色的信息戰理論體系的觀點,對我軍信息作戰理論構建進行了有力推動﹔提出“直達作戰”構想,對我軍戰法創新產生重要影響﹔總結高技術局部戰爭特點規律的主要觀點,被權威學科專著引用……同時,伴隨我軍建設發展,某大型國防工程防御體系研究、信息化聯合作戰戰場建設研究等一系列成果,也從他的筆端一一流出,為上級機關提供了決策咨詢。

“頭把交椅,當之無愧!”說起張佔軍的首席專家名號,該部軍事訓練研究室主任杜立平由衷稱贊。

一位雜志總編輯的詩和遠方——

打造人才集聚的思想高塔

《軍事學術》僅僅是一本雜志嗎?

2011年,從《軍事學術》編輯、副總編輯一路走來的張佔軍接任總編輯,甫一履新便立下了“一個第一、兩個一流”的標准——在全軍軍事理論期刊中永爭第一,把一流作者、一流理論成果組織和吸引到刊物中來。

這就是張佔軍的詩和遠方——利用《軍事學術》平台,收集軍事思想的散珠碎玉,匯集理論創新的思想火花,網羅全軍頂尖軍事研究人才共同謀戰研戰,把《軍事學術》打造成人才集聚的思想高塔。

如今,《軍事學術》已從全軍近300種軍事學期刊中脫穎而出,成為業內翹楚。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副部長陳榮弟笑著告訴記者:現在有些官兵不一定知道軍事科學院,很多卻知道《軍事學術》﹔到部隊調研,基層指揮員大都熟悉張佔軍,經常把他陪同前來的領導晾在了一邊,《軍事學術》和張佔軍的地位及影響力可見一斑。

張佔軍年近六十,最喜歡下圍棋、最愛吃花生米。下圍棋時,別人總是凝神靜氣,觀局定子,他卻不假思索地一顆子接一顆子往上碼,不到五分鐘就下完一盤,全在放鬆圖樂。吃花生米則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情景:每次加完班,他就會下廚炒上一盤,一個粒一個粒地放到嘴裡,細嚼慢咽,就像回味思想果實的甜香。

別看張佔軍平時有些童心孩氣,干起工作卻一絲不苟,眼裡不揉沙子。記者採訪時,有同事反映他一年365天有300多天在加班,他急得趕忙插話:“瞎說!”別人夸他是全才沒缺點,他板起臉立即回應:“瞎說!”

“瞎說”是張佔軍的口頭禪,“較真”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他的標簽。作為3項全軍科研獎項評委,8家院校和科研機構評委專家庫成員,張佔軍經常參加重大演訓活動和課題評審。

對“質量”二字,張佔軍格外看重。為此,他專門推行了一套辦刊標准,在國標基礎上制定了21項規范化工作制度,把每一篇稿件區分為7項質量指標,把編輯工作細化10步工作流程,對校對錯情、工作量、送稿日期、退稿數量都量化評分,並研發軟件按月統計,使刊物每一個字符、每一個標點都有人把關負責。

編輯李源介紹,在編輯部,所有稿件打分排名,少於80分的稿件,一律不用。編輯人員可以指導作者修改,但稿件不達標絕不能入圍。

一次,一位老編輯上交一篇“人情稿”,並反復說明緣由。

看到張佔軍按標准給出了50分,這位老同志馬上黑了臉:“太不給面子了!”

“咱不能用發稿權謀求人情私利!”好言相勸的張佔軍寸步不讓:隻要我當總編輯,這個規矩就不能破。

一流的刊物需要一流的編輯。張佔軍有一句口頭禪:寫不了一流文章的編輯編不出一流佳作。他身體力行,所辦期刊重要評論員文章,都是他親自撰寫﹔作戰理論上有學術爭議的重要問題,每每都親自撰文解析定位。為聚焦重大現實問題,他在雜志開設“做客學術廳”專欄,匯聚知名專家和一線領導同志專題研討重大問題,在學術界產生良好反響,被譽為真正的專家型總編輯。

“為人作嫁是編輯的職業准則。”張佔軍言出必行。

2000年,正在部隊代職的張佔軍對發展我軍陸軍航空兵有了較為系統的調研和思考。回到軍事科學院后,他見一名部隊進修學員正為撰寫論文而苦惱,便把自己的所見所思傾囊相授,指導他撰寫有關我軍建立陸航團、陸航旅的論文。最終,這篇學員單獨署名發表的論文引起很大反響,幾年后,我軍陸航團開始陸續列編部隊。

“做學問關鍵是提出有價值的理論,而不是圖名挂號。”張佔軍婉拒署名時的言語深深印刻在學員心中。這名學員后面研究更加投入,現已成為某戰區聯合訓練局副局長。

軍事學核心期刊、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期刊獎、首屆解放軍出版獎期刊獎……正是這種為人作嫁,質量第一的工作態度,使《軍事學術》囊括了全軍軍事學期刊所有最高獎項,而他創造的工作制度和辦刊方法被多家期刊借鑒,他個人被指定為中國期刊協會理事,被全軍多本核心期刊聘為學術顧問。

如何發現有價值的選題?如何把有價值的選題寫成論文?這是張佔軍每次下部隊經常遇到的問題。

對此,他把自己20多年的治學體會,整理了一部近40萬字的寫作教程,結合實踐概括出在訓練實踐中歸納、在理論矛盾點中發現、跟蹤局部戰爭捕捉等10條發現論題的方法,形成了軍事理論研究的系統方法論。由於該書具有很強的“實戰性”,被上級有關部門指定為研究生參考教材,很多部隊機關、院校人手一冊。

寫得出,講得好,研得透,張佔軍先后150余次被軍委機關和戰區機關及院校、部隊邀請授課,為基層官兵掌握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撥燈引路。

任征宇,是當年他指導幫帶過的一名年輕參謀。他從張佔軍身上領悟到了理論的力量,多年致力軍事理論研究,並用於部隊實踐,不時發表論文論著。理性思考與埋頭苦干“雙輪驅動”,這位參謀很快走上了師級領導崗位。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鬆樹冬夏常青”。2016年臨近尾聲,59歲的張佔軍在站好《軍事學術》總編輯最后一班崗的同時,仍然承擔著“構建中國特色軍事理論體系”“未來軍事斗爭構想”“作戰條令編修若干重大問題”“聯合作戰若干前沿問題”等重大重點課題科研攻關。

不忘初心,逐夢勝戰。年近退休的張佔軍,始終堅守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一次又一次向軍事理論創新的學術高地發起沖鋒……

分享到:
(責編:邱越、張玉珂)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