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南海艦隊某飛行團:不斷突破中求解戰斗力最大值

【查看原圖】
飛豹戰機海上超低空飛行。陳輝攝
飛豹戰機海上超低空飛行。陳輝攝
來源:新華社  2017年05月08日10:01

新華社三亞5月7日電題:雷霆戰鷹的改革突擊——海軍南海艦隊航空兵某飛行團矢志改革強軍紀實

新華社記者李宣良、吳登峰

“嗖——”跑道兩側明黃色燈光從座艙上飛速掠過。

短短幾秒,“飛豹”戰機就從某機場跑道一頭扎進茫茫夜空之中。“四周一片漆黑,就像掉進了無邊的黑洞。”有著1000多飛行小時的南海艦隊航空兵某團團長吳鄭軍用“壯懷激烈”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

不久前,吳鄭軍帶領戰機編隊在這個新機場上圓滿完成首次夜航。被稱為雷霆戰鷹的南海艦隊航空兵某團,在改革強軍的征途上又邁出了堅定從容的新步伐。

忠誠之問:面對改革大考,官兵們能否交出合格答卷?

“改革會不會讓我們精簡分流?”“職務高、年齡大的同志大部分要向后轉?”“沒有主官經歷的干部是不是就沒什麼前途了?”……

改革在即,官兵們的困惑、疑慮和不安,令團政委張冠增深深思考:面對改革這場時代大考,面對個人利益得失調整,官兵們怎樣才能交出合格答卷?

觀操守在利害時,見忠誠於擔當處。“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絕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熔鑄在每一名官兵的血脈裡,體現到每一名官兵的行動中。”張冠增說,“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選擇,詮釋著忠誠。”

團史館裡,兩張大圖引人注目——

一張是歷史變遷圖:1968年組建以來,這個團北上守衛、南下支援、東進駐訓、西出試劍……先后6次轉隸,變化的是駐防地點和使命任務,不變的是官兵們始終聽黨話、一心跟黨走的忠誠基因。

一張是裝備發展圖:主戰飛機9次更新換代,變化的是武器裝備和戰法訓法,不變的是官兵們無畏風險挑戰、苦練精武強能的血性擔當。

一心聽黨話,既來自於歷史的傳承,也來自於現實的源泉。

2017年年初,一場以“感受改革紅利、匯聚改革力量”為主題的討論辨析,在團會議室熱烈展開。

“以前,院子裡頭路不平、燈不明、水不清,現在咱們是人性化、綜合型的營區﹔過去飛機是老式的米格,隻能在家門口打轉,如今的‘飛豹’戰機,經常轉戰千裡之外……”團長吳鄭軍的話引起大家強烈共鳴。

“來到部隊后,經歷了幾次工資調整,去年通過軍人公積金貸款買了房,就醫條件也越來越好,基本上沒有了后顧之憂……”團機務工程師羅沖動情地述說自己的“幸福賬單”。

討論越深入,認識越深刻。團黨委以此為契機,集中梳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軍人社會地位提高、打贏信心提升、成長成才機會增加、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條件變好、政治生態風清氣朗等6大“軍改政策紅利”,用改革獲得感強化官兵認同感。

團黨委一班人以普通黨員身份走進班排,參加所在黨支部和黨小組討論。一場場交流交心,一次次觸及心靈,大家在切身體會中,感觸改革紅利,深思改革之責,堅定改革信心。

領導干部身體力行是最有效的示范。團領導中不乏年齡快要到杠、任職年限即將到頂者。在推進改革的節骨眼上,他們干勁不鬆、標准不降、斗志不減。

2017年春節前夕,團裡突然接到轉場駐訓命令。駐訓機場環境陌生,組訓、戰備壓力大,而且當時不少官兵家屬剛剛趕來部隊過年……任務部署會上,團長吳鄭軍第一個表態:“我帶隊飛!”

所有人都看著他,會場鴉雀無聲。大家清楚,單位即將改革,緊要關頭,吳鄭軍考慮的不是自己的“位子”,而是肩上的“擔子”。

以上率下,不令而行。從飛行員到機務人員,大家都爭著向團黨委遞交申請書,要求第一批參加轉場駐訓……

“請首長放心,我們一定發揚傳統、保持本色,不管有多大困難,堅決完成任務!”3月下旬,在團千裡轉場駐訓儀式上,帶隊領導、團副政委王維新的話字字千鈞。

換作平時,這席話算不上“慷慨激昂”。但此刻,官兵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分量——就在幾天前,王維新已被確定為退役對象。

在位一分鐘,干好六十秒。駐訓期間,王維新始終堅守在一線,跟班飛行沒落一次,值班值勤毫不含糊。在某重大演練任務中,他帶領機務人員連續奮戰,及時發現排除了飛機突發環控系統故障,確保了戰機順利參演。

有人說,軍裝是軍人的皮膚。“雖然脫下軍裝很痛苦,但隻要我的付出能夠換來部隊戰斗力的提升,我就義無反顧。”同樣已經被確定為退役對象還堅守在工作崗位的副團長鄭有區說。

搏擊長空心向黨,飛行萬裡不迷航。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裡需要到哪裡去,哪裡艱苦哪安家……”在人民軍隊歷史上,一代代官兵曾唱著這首歌開赴戰場、奔赴邊疆。“今天改革強軍大考中,我們同樣能夠做到黨叫干啥就干啥、黨叫去哪就去哪。”張冠增說。

勝戰之問:面對強敵對手,官兵們能否戰之必勝?

這場演習讓官兵們覺得“窩囊”——

那年,參加某型導彈實彈射擊演練,團裡兩架戰機均首發命中,打出了雷霆戰鷹的威名。然而時隔幾年,上級組織某重大演習,模擬同型導彈攻擊,他們卻完全失了准頭。

是戰法不熟嗎?不是。演練前,指揮員帶著參演飛行員不知道練了多少遍,閉著眼睛都知道該如何攻擊。

是飛行員技術不行嗎?也不是。參演的飛行員個個是團裡數一數二的尖子。

復盤戰局,尋根問底。原來,這次演習全程置於復雜電磁環境之中,機載電子設備顯示眾多假目標,耳機裡聲音嘈雜,通信聯絡時有時無……情況復雜,飛行員一時無法准確判明目標。

“未來作戰環境復雜多變,面對強敵對手,我們能打贏嗎?”吳鄭軍經常這樣問自己,也問戰友,“我們必須抓住改革機遇,對不符合實戰的陳舊觀念、保守思維、落后機制來一次徹底大掃除,才能在未來戰場贏得先機。”

改革關口,這個團仍在多地駐訓。不少官兵坦言,陌生機場、復雜氣象,又處在軍事斗爭最前沿,組訓、戰備壓力大,現實困難多……

“什麼是困難,困在‘家裡’就難。現在有了‘走出去’的機會,正好與其他部隊切磋切磋。”一次出征動員上,這個團所在師副師長王聯紅的話擲地有聲,“我們就是要與強手過招,向改革要戰斗力!”

說干就干。部隊進駐后,團帶隊領導主動找到海軍某防空部隊,進行對抗訓練。

你練防空,我練突防,一拍即合。約好時間,定好規則:第一回合,完全“背靠背”,全未知條件下對抗﹔第二回合,先亮底牌再較量,檢驗戰法運用﹔第三回合,往極限打,往絕境逼,看誰的本事更過硬、誰的作風更頑強……對抗結束,立即復盤,對照各自演練視頻,誰先發現、誰先開火,勝負立見分曉。

一次次互為對手的生死較量之后,對抗雙方均獲益匪淺:一個個“短板”被發現,一個個難點被攻克,一個個新的戰斗力增長點被發掘。

改革當前,這個團的訓練不僅未受影響,而且強度力度比以往大大提升。為了彌補劣勢,他們主動找預警機、殲擊機部隊,進行聯合訓練。 “說一千道一萬,打贏才是硬道理!”團參謀長朱建軍說,他們始終用使命牽引官兵苦練精飛,瞄准對手練就“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高招絕招。

一次,這個團接到轉戰千裡赴陌生海域、打擊移動靶標的任務。

在茫茫大海,要捕捉並擊毀目標,猶如大海撈針。參演機組頂住壓力,反復模擬訓練,終於找到精確打擊的訣竅。演練中,他們成功擊中靶標,圓滿完成任務。

春夏之交,部隊訓練正如火如荼,突然接到外機抵近我領空偵察的通報。

“對手來了,正好練練!”指揮員當機立斷,命令正在某空域訓練的戰機前出攔截。

接到命令,空中編隊的飛行員立即拉升高度,按規定進行有效應對。幾個回合較量后,我方戰機贏得主動,將外機成功驅離。

“什麼叫一流軍隊?就是隨時能與任何強大的對手抗衡、過招並制勝。”吳鄭軍說,“這是軍隊改革的目標,也是我們每個人發自內心的追求。”

血性之問:面對風險挑戰,官兵們能否挺身而出?

飛行是充滿風險的事業,戰斗機飛行員從事的是“刀尖上的舞蹈”。改革教育中,團裡請來78歲的龔岳華給官兵們講述當年的戰斗歷史。

“今天的飛行員有沒有這樣的血性,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面對80后、90后戰友充滿青春氣息的臉龐,龔岳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為了讓強項更強、優勢更優,官兵們在不斷突破中求解戰斗力最大值。

“如果低空的時間再長一點,突防的距離再遠一點,勝算是不是就多一點?”時任團長張健的這一問,點燃了全體飛行員探索低空突防突擊戰法的激情。

一場最大作戰半徑突防突擊訓練拉開帷幕。接到起飛命令后,張健率先駕機升空,其他機組緊跟其后。數分鐘后,機群准時抵達預定海域上空。

壓杆、蹬舵……戰機從數千米高空急速下降,直逼海面。

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張健記憶猶新:突擊飛行就像踏浪起舞,飛行員精力必須高度集中,稍不留神,后果不堪設想。

但那次試鋒的飛行尖子們,個個表現出色,一舉刷新紀錄,贏得“浪上飛”的美名。

越突破越想突破,越挑戰越能挑戰。為了練就一劍封喉的絕招,他們把氣象飛到臨界、強度飛到飽和、伸海飛到最遠……

一年盛夏8月,一場諸兵種實彈射擊演練在某海域拉開戰幕。作為此次演練的重要空中突擊力量,這個團兩架戰機蓄勢待發。

“屬於復雜氣象條件,建議取消飛行!”氣象部門報告。

飛還是不飛?團長、政委帶著大家緊張研判。

“如果戰斗就在今天打響,我們還有選擇嗎?”指揮員定下決心——飛,大膽地飛!

極限天氣起飛、低空穿雲……兩架戰機從不同方位梯次俯沖,鎖定目標后,導彈雙發齊射。頓時,火光沖天,目標被炸開了花。

“為了戰斗力,困難何足懼?”飛行大隊長王兵的話,道出了戰友們的心聲。

“海空衛士”王偉、“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都曾是與這個團飛行員同場訓練的戰友。王偉、張超用生命踐行使命的事跡和精神,教育和鼓舞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飛行員。

“我要像學長張超那樣忠誠於黨、矢志藍天,把個人理想融入強軍夢!”90后飛行員金忍之以張超為榜樣,在追趕中不斷超越自我。

在改裝前艙的飛行員中,金忍之第一個放單飛。

年輕飛行員的成長需要榜樣引領,更需要任務淬煉。

年初,部隊接到命令,赴某地執行一項重要戰備任務。以往,團裡都要挑選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老飛行員參加。而這一次,團黨委決定,安排部分新飛行員隨隊執行任務。

任務本身安全壓力就大,又處在改革關鍵時刻,派新飛行員去,風險是不是太高了?有人提出顧慮。

“改革本身就有風險,不能因為有風險就退縮。”黨委一班人經過充分討論達成一致:打仗不能光靠幾個尖子飛行員。讓新飛行員參加雖然有風險,但可以加快他們的成長,縮短部隊戰斗力生成周期。

他們開展針對性強化訓練,打牢新飛行員的基本功﹔任務中,採取以老帶新的編組方式,提升新飛行員應對復雜局面的信心和能力……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措施,不僅確保了戰備任務圓滿完成,也使新飛行員成熟了起來。

“忠於使命、樂於奉獻、敢於亮劍、勇於勝利”,在雷霆戰鷹精神感召下,敢打必勝的飛行員隊伍不斷成長壯大。

朝陽躍出海面,給長長的機場跑道鍍上一層金光。5月6日,換季后的第一個飛行日,吳鄭軍率機第一個起飛。

遠處,海天一色,雲垂海闊。雷霆戰鷹迎來又一次換羽新生!

分享到:
(責編:閆嘉琪、黃子娟)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