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俄 “先鋒”導彈將進入戰備值班

“先鋒”導彈運載車,伸出車體的是導彈保護罩
俄羅斯國防部上月底通報:美國檢查小組於11月24日至26日在俄境內依據《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查看俄軍戰略武器,俄方向美方檢查人員展示“先鋒”高超聲速導彈,該系統將於年底進入戰備值班狀態。俄方主動展示新一代戰略打擊武器系統的做法,一方面意在維護軍控條約效力,另一方面也傳遞出俄羅斯不懼美國威懾和遏制的信號。
鍛造戰略打擊利器
“先鋒”高超聲速導彈(以下簡稱“先鋒”導彈)是目前俄羅斯在研和即將裝備部隊的兩款高超聲速導彈之一,另一款是由米格-31BM戰斗機攜帶的“匕首”空射高超聲速彈道導彈(簡稱“匕首”導彈)。“先鋒”導彈集成在RS-18洲際導彈頂部,理論射程達上萬千米,是一款名副其實的戰略打擊武器。
2018年3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國情咨文中首次公布“先鋒”導彈情況。當年底普京親自坐鎮指揮,一枚搭載“先鋒”導彈的RS-18洲際導彈發射升空,成功命中6000千米外堪察加半島科拉靶場附近海域,試射取得成功。今年2月普京再次表示,“先鋒”導彈已量產,俄戰略火箭軍將在今年建立第一個“先鋒”導彈團,並進入戰備值班。目前看,該導彈的發展符合這一預期。
作為一款典型的助推滑翔型高超聲速武器,“先鋒”導彈採用乘波體外形,助推段是一枚RS-18洲際導彈。洲際導彈將“先鋒”導彈推出大氣層后兩者分離,“先鋒”導彈在進行一段無動力飛行后,再入大氣層依靠氣動升力進行滑翔,速度達到20馬赫以上。相對傳統洲際導彈固定彈道,進入大氣層后“先鋒”導彈採用滑翔彈道,且多次進行非機動變軌,使現有反導系統無法對其跟蹤和發現,軌跡預測也很困難,因此難以實施有效攔截。俄媒稱,若以20馬赫飛行速度計算,“先鋒”導彈從俄境內發射后飛抵華盛頓僅需15分鐘,比現役洲際導彈飛行時間縮短至少一半,具備更強的戰略威懾能力。
融合新老技術優勢
從俄方公布視頻看,“先鋒”導彈採用RS-18洲際導彈發射設施,包括使用其加固地井進行存儲和發射。RS-18是蘇聯第4代洲際導彈,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制,射程達1萬千米,先后有360枚投入實戰部署,是蘇聯核打擊中堅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與“先鋒”導彈結合的RS-18洲際導彈來歷獨特。根據1993年美俄簽署《第二階段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繼承蘇聯核衣缽的俄羅斯可以保留105枚RS-18洲際導彈,這些導彈和地井發射裝置均屬於條約監控范圍。當時烏克蘭境內也有RS-18洲際導彈和發射井,1996年烏克蘭宣布棄核后,這些導彈和發射井大部分被銷毀,但有30枚RS-18洲際導彈移交俄羅斯補償其拖欠的天然氣費用。作為監管方,美歐之所以同意這一做法,原因在於當時俄羅斯和歐洲正聯手將多余的RS-18洲際導彈改為運載火箭,用於商業航天發射,因此在西方軍控委員們看來,這一做法不過是讓俄羅斯又多了30枚商業運載火箭。然而,俄羅斯得到這些導彈后並沒有對其改裝,而是一直存儲備用,直到與“先鋒”導彈結合,成為新一代“撒手锏”,這恐怕是歐美沒有想到的。
不過,RS-18洲際導彈是一種老式洲際導彈,未來RS-28“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導彈服役后,“先鋒”導彈將集成在該導彈上,形成更有效的戰略打擊力量。此外,俄羅斯還考慮以“白楊”-M洲際導彈作為助推段,對“先鋒”導彈進行機動發射,以提高發射單元的抗打擊能力。
能否續約尚未知
此次俄羅斯向美方檢查人員展示這款最新導彈,外界解讀意在維系軍控條約效力。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目前俄美之間限制戰略武器的唯一條約,由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於2010年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簽署,故又稱“布拉格條約”。該條約於2011年2月5日生效,有效期10年,經雙方同意可延長5年。根據條約,美俄兩國須全面削減冷戰時期部署的核彈頭與導彈,在條約生效7年后將各自核彈頭削減到1550枚,核導彈發射裝置和可發射核武器的轟炸機等運載工具數量減至800件,其中已經部署核彈頭運載工具數量不得超過700件。條約還規定,美國和俄羅斯隻能在各自境內部署進攻性戰略武器,雙方通過現場檢查和數據交換監控對方遵守條約的情況,條約還要求美俄兩國每年兩次交換戰略核武庫中核彈頭和運載工具的數據信息。客觀來講,《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對減少核戰爭威脅、防止核擴散和推進國際核裁軍進程有一定積極意義,被認為是美俄軍控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該條約將於2021年2月到期,目前華盛頓尚未宣布是否有意續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