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那些“雷人”的雷

BLU-43地雷
德國S型跳雷
俄羅斯“旋律-20”反直升機地雷
說起地雷,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兩個影視劇中的畫面。但是,在這個世界上,“雷人”的雷絕非如此的單調,除了各具特色的地雷外,還有那些愛在水下“劫道”的水雷和喜歡在空中“漫步”的空飄雷等。
地雷的類型很多,從最初的防步兵地雷、反坦克地雷,到后來的反直升機地雷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埋伏”在土中。其中最讓人談虎色變的是防步兵地雷。
自從地雷“致殘理論”問世時起,一些國家就開始將目光聚焦於研發微型致殘地雷。該理論認為,戰場上致殘敵人比直接殺死敵人更有威懾力。
基於此觀點,一些地雷裝藥量變小,大多隻能炸傷敵人小腿或腳掌。比如,越南戰爭中出現過一種形狀如樹葉的布袋雷,這種地雷重量僅為50-70克,內部卻裝有30-50克高能炸藥,落在草叢和灌木叢中極難被發現,因此又被人形象地稱為“樹葉雷”。
同樣身形小巧的地雷還有BLU-43。這種地雷外形酷似蝴蝶,引信十分靈敏。一個集束炸彈布撒器可以同時布撒該種地雷4800枚,而一個飛行編隊則能輕鬆布撒下數萬枚。后來,這種地雷增加了自毀機構,會在投下1至4小時后自毀。
為了更好地打擊敵人,根據現代戰場需要,其他功能的地雷也應運而生。信號地雷是一種能產生光和音響的報警地雷,通常埋設在雷場前沿和其他障礙物附近,或設在需要警戒的軍事目標周圍。照明地雷是一種裝填照明劑或照明彈的地雷,發火后能引燃照明劑原地燃燒,或將照明彈拋向空中,對半徑數十米至數百米的地域起照明作用。燃燒地雷是指凝固汽油地雷,常常埋在防御前沿的地下阻止敵人進攻。
智能化是現代武器裝備的發展趨勢,地雷也不例外。傳統地雷多採用壓發、鬆發、拉發、磁感應等方式。智能化地雷在觸發方式上進行了拓展,搖身變為“有腿”地雷,有的能蹦跳,有的能飛。它還採用了更為先進的探測技術、傳感器技術、微處理器技術等,能夠主動、准確地探測跟蹤坦克、裝甲戰車等。
反直升機地雷則配備了多頻傳感器,能夠“聽到”和“看到”敵直升機,隨即觸發地雷。“旋律-20”是俄羅斯研發的反直升機地雷,它在探測到直升機的聲音后,多頻傳感器會對目標進行識別,如果是己方直升機,地雷會繼續靜默﹔如果是敵方直升機,則會觸發並射出彈丸。
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地雷使用的地域界限變得更加模糊。如燃燒地雷,它既可在地面下埋設,也可在水中設置,在水面上形成燃燒帶阻止敵人登陸。
在水中,則是水雷的戰場。水雷可分為沉底水雷、錨定水雷、高樁水雷和漂浮水雷等等。它們既可組成水下立體防御體系,也可布設到敵人的必經水域,成為阻、炸敵艦和水陸坦克的重要武器。
在空中,同樣也可以布置“雷場”。空飄雷作為用防空高炮發射的雷種,可以在空中構成雷區。它是一種由氦氣球與高能微型炸彈組合成的反巡航導彈雷,通過近炸引信裝置來摧毀敵飛行兵器。如今空飄雷又有了“兄弟姐妹”,有人提出了電子飄雷的概念,並進行了相關試驗。這種“雷”能以太陽能為動力,懸浮於空中或敵機場上方,利用電子識別功能,識別並炸毀敵機。
盡管世界上已有上百個國家成為《渥太華禁雷公約》的締約國,戰爭時期遺留的地雷仍然在給很多地區的人們帶來苦難,但因地雷造價低廉、殺傷力和威懾力巨大,地雷的研發仍是很多國家關注的焦點,而且正朝著智能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