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風雨見証,軍人本色

——對退役軍人群體“有召必回”的調查與思考

2020年01月07日09:33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原標題:風雨見証,軍人本色

2019年6月中旬,受強降雨影響,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發生洪澇災害。該區近20名退役軍人換上迷彩服,自發地加入民兵應急分隊參與抗洪搶險,並協助轉移群眾。張繼保 攝

“若有戰,召必回!”這幾天,去地方新單位任職的通知剛到,第78集團軍某旅排長董恩鑫就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照片,並附上這樣一句話。

這一幕並不鮮見——

在退役儀式上,許多即將離隊的官兵都會自覺而鄭重地在橫幅上簽下這句豪言壯語。

“一群老兵說這樣的話,總讓人心裡特別踏實,特別感動。”很快,這條微信在朋友圈刷屏,有人留言:簽這個字,說這句話,是發自內心還是一時興起?如真的召回,回嗎?

“那是肺腑之言!”董恩鑫回復說,如果祖國真的需要,就是扛不動槍,也要去加油助威。在他看來,假如一天風雨來,他一定會這樣做。“因為,我是退役軍人。”

脫下軍裝,但沒褪掉本色——

骨子裡的東西走到哪都不會流失

有一年,吉林省吉林地區遭遇特大暴雨,永吉縣旺起鎮發生洪災,數以萬計的群眾被圍困,該旅官兵聞令而動。

由於水勢太大,分不清哪裡是道路,哪裡是溝壑,而且部分官兵剛從2000公裡外的河南某地移防過來,不熟悉地形……

“轉業干部付榮輝前來報到,給你們領路!”就在這時,轉業到民政局的參謀付榮輝,通過救災中心得知一線情況后,帶著5名退役軍人,主動要求歸隊,加入“偵察班”。

他們換上迷彩服,一邊把繩子纏在身上和車上,一邊拿棍子在前面,冒著危險,引導部隊前進。

災難面前,重披戰袍的遠不止這5人。一周后,吉林又發生強降雨,永吉鎮又遭遇洪災。得知賑災物資動用量較大,20余名老兵齊聚民政局,投入到分發轉運工作。

眾多退役軍人看著災情動態,再也按捺不住了,當即在朋友圈發出了“動員令”……

一時間,100多名退役軍人找到部隊,有的替疲憊的駕駛員開車,有的利用偵察知識判斷地形,有的開著自家汽車運送抗洪突擊隊,還有的戴上黨徽,直接加入搶險隊伍。

“有他們在,我們還擔心什麼?”洪水退去,不少群眾熱淚盈眶地說,“若有戰,召必回”,這是讓人感到最溫暖也最振奮的話。

召必回,遠不止此。有則新聞至今令董恩鑫印象深刻:2015年6月13日,南海某海域,一支新型戰艦編隊破浪前行。在連續4天的演練中,這支編隊先后完成搜攻潛、對空防御、實射武器等多個課目的演練。不同以往的是,參加這次演練的還有120余名從部隊退役的士官。

因“戰”而回已是常態。前不久,該旅配發一批新型裝備,可剛剛組建,骨干捉襟見肘。

為了盡快形成戰斗力,這個旅召回了近兩年來退出現役的技術骨干。這些技術骨干重回戰位,手把手幫帶徒弟,等大家都能熟練操作新型裝備后,才放心離隊。

“一日為軍人,終身是軍人。只是聽到一個需求電話,自己就主動請假回來了。”董恩鑫說,他絲毫沒有覺得這些退役軍人離開過。生活中有很多的語言是專屬於軍人的,但有一句是專屬於即將或已經退役的軍人的,那就是“若有戰,召必回!”

人們不難發現,長時間以來,我國退役軍人群體舍己救人的現象非常普遍。隻要在網上稍微搜索一下就會發現,退役軍人舍己救人的英雄壯舉,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對此,一些退役軍人深情地說,退伍,只是戰場的轉移,真正的軍人,即使脫下軍裝,依然會保持軍人的信念和勇敢。軍旅生涯裡,他們沒有因為挫折而后退﹔走出部隊,他們仍將繼續傳承著部隊的優良傳統,保持著軍人的本色!

有網友留言:當過兵的人,從沒讓我們失望過。他們救人,可能就是出於本能!

“你是誰,為了誰。”退役軍人像現役軍人一樣,從抗洪搶險到抗震救災,從“最美睡姿”“最美站姿”到“最美逆行”……總是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以最果敢的姿態沖鋒在前,讓黨和人民放心!

直面生死,隻會義不容辭——

源自扎根心靈深處的“時刻准備著”

“退役軍人在部隊這所大學校裡錘煉成長,短則兩年,長則幾十年。”董恩鑫是戰士考學,14年的軍旅生涯中,參加過2次抗洪、3次演習,執行過多次重大任務行動。

董恩鑫細數著同批戰友的經歷,每名同志的軍旅經歷都非常豐富:有的去過馬裡維和,有的去過俄羅斯參加實彈演習……待轉業安置時,戰友們也經常聊天,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每當看見緊急情況,都會習慣性做好准備。

“總覺得要被召回一樣。”董恩鑫說,雖然從來都沒被召回過,可如果不做點事情,就好像缺點什麼。一次,吉林突降大雨,他身在青島,一邊像在部隊一樣留意著每天的新聞和天氣預報,一邊給戰友發微信詢問相關情況。

董恩鑫的戰友方寶雙家裡有個戰備包,被子褥子枕頭衣服樣樣俱全,“拎起背囊就出發”。妻子每當看見這個背囊,就忍不住笑著說:“人回家了,魂兒還沒回來。”

“轉業了,這種責任感依然存在。別說我了,退役幾十年的也這樣。”董恩鑫說,自己去馬裡維和前,認識了一名參戰老兵。

這名老兵幾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像在部隊一樣早起鍛煉。用他的話說,說不定哪一天就派上用場。

老兵的話,讓董恩鑫想起了近年來刷屏的幾名網紅英雄:臨危不亂、冷靜處置險情拯救了全機乘客的英雄機長劉傳健﹔見義勇為、鬧市中徒手拉酒駕司機車門的郭仕華﹔眼疾手快、“下意識”接住墜樓孩子的劉楊明……

“他相信,自己和這些網紅有一樣的責任擔當。”董恩鑫說,如果非要給這種責任擔當定性為一句話,我想應該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軍的唯一宗旨”吧!

不管在哪裡,為了人民也要挺身而出。記者隨手在網上搜索:“退伍軍人救人”詞條發現,《救人小伙找到了,是退伍軍人》《退伍軍人救人后低調離開 沭陽全城尋英雄》《退伍軍人梁德勇:深夜救人不留名》……高達140余萬條。

退役軍人用實際行動說明,在軍營流過的血和汗,早已內化為“召之即來”的政治自覺。董恩鑫說:“隻要黨和人民需要,我們就會隨時出現。”

重回戰位,還有幾多瓶頸——

給“召必回”提供更多制度保障

一面是退役軍人子女上學還沒享受上優待政策,正與政府協商﹔一面是接到組織電話,希望返營幫帶骨干。兩難之中,某旅剛剛退役的上士李洪喜,當機立斷回營報到。

“不是部隊和地方不講人情,而是因為改革過渡期間,有的地方的政策還不明朗。”對此,一位從事多年轉業安置工作的人力資源科干事說。

“改革移防,駐地在子女入學、家屬就業、交通出行等方面,對現役軍人給予了很多優待。”他說,李洪喜前年6月移防到新營區,小孩今年剛到入學年齡,家屬剛剛挪動地方,還沒來得及享受福利就退役了。“退役前,李洪喜被評為‘最美工化兵’,還立了功,但涉及退役后的具體待遇問題真有些力不從心。”

旅領導說,部隊有需要,李洪喜回來報到是出於個人自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要求。然而,政策制度並沒有對退役軍人怎麼召、召回之后怎麼保障予以明確規定。

這也是退役軍人征召工作的普遍難題。“過去部隊召回,一般就是發公函。”一位軍分區干事對此感同身受,可由於軍人退役后外出務工,流動頻繁,居住地和聯絡方式有所變動,人員信息更新不及時,地方兵役機關整組訓練和遂行任務,時常出現召之不暢、召之無應等現象。雖然近年來充分利用網絡平台,暢通了流動人員管理、交接、使用等機制,但召回之路並不平坦。

去年,一名預備役戰士應要求返回部隊進行為期1個月的訓練。沒想到,訓練期間,公司人事部以工訓矛盾突出為由將其調離主要崗位。雖然經部隊多方協調,最后“官復原職”,負面影響卻不容忽視……

“有些用人單位國防觀念不強,部分退役軍人返崗訓練期間個人薪資待遇受到影響,甚至不獲批准也時有發生。”董恩鑫說,某次爆炸事故中,一批犧牲在救援一線的“編外”消防員的撫恤問題,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英雄沒有“編外”。前不久,一場有關“召必回”的討論在吉林省軍區展開。“2019年8月1日,新修訂的《烈士褒揚條例》使烈士撫恤優待有了新標准,但民兵預備役人員撫恤優待制度、以民兵預備役身份遂行作戰和搶險救災任務的退役軍人致殘致病撫恤制度等均需要完善……

事實証明,制度是管根本管長遠的。期望,這樣的“召必回”的探討越來越多,各種務實舉措更加科學合理﹔期待,各級給“召必回”提供更多的保障機制,讓退役軍人的“英雄行為”無后顧之憂。

退伍,只是戰場的轉移。真正的士兵,即便脫下軍裝,依然保持著軍人的信念和勇敢。

從抗洪搶險到抗震救災,從“最美睡姿”“最美站姿”到“最美逆行”……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時候,從來不會缺少這樣一個群體的身影,那就是退役軍人。這些老兵很平凡,又很不凡。曾經的軍旅生涯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業已融入他們的血脈。於是,哪怕再平凡的工作,都會以戰斗的姿態去面對,這才有了那些不平凡的傳奇。

(責編:陳羽、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