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這是我們的戰‘疫’” 系列特稿之七——

天降“神兵”:最可愛的人,最美的“逆行”

人民網記者 黃子娟
2020年02月26日09:02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這個畫面令人動容——

大年初一,千裡馳援的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進駐武昌醫院,在通往病區的路上,一位戴著口罩的大姐,一路小跑跟著隊伍追問:“你們是解放軍吧?”見一名隊員點了點頭,這位大姐眼圈瞬間就紅了:“解放軍來了,我們就放心了!”

危難之際,4000余名軍隊醫護人員組成的戰“疫”突擊隊從四面八方奔赴武漢,夜以繼日與疫情抗爭、竭心盡力與病毒戰斗。

在這場生命保衛戰裡,他們用最美的“逆行”給出了最好的回答:哪裡有危難,哪裡就有共和國軍人在沖鋒﹔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人民子弟兵在奉獻。

他們是“輕騎兵”——

一聲令下,打起背包就出發

除夕夜,萬家團圓時,一張紅衣小女孩淚別“迷彩媽媽”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孩子不哭,媽媽要去幫助更多人!”這位女軍人捧起女兒的小臉那一幕,感動了無數人。

除夕夜接到命令,拂去孩子眼角的淚水,准備啟程。(圖片來源:人民陸軍微信公眾號)

照片中的女軍人是陸軍軍醫大學參謀吳婭利,大年三十,單位接到上級命令,緊急組建醫療隊馳援武漢疫情防控一線。面對女兒的眼淚、家人的擔心……作為醫療隊指揮協調組成員的吳婭利強忍眼淚別過臉,狠心走出家。

后退的理由有一百個,但都抵不過讓她前進的那一個。

面對疫情,老兵、感染科護士長任菊香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去年底,軍齡已滿30年的她遞交了退休報告,就等著組織批復“過清閑日子”。當聽說抽組醫療隊支援武漢,她立即遞交了請戰書,按上了紅手印。除夕夜,接到出征命令,她放下碗筷、打起背包就出了門。

若有戰,召必至。軍隊首批3支醫療隊抵達武漢后,第一時間批量接收患者,第一時間進入隔離病區,第一時間診治危重病人……在這個特別的新春佳節,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他們創造了一個個“第一時間”。

2月初,軍隊再次抽組1400名醫護人員挺進武漢。蘭州中川機場、廣州白雲機場、南京祿口機場……一架架軍用運輸機從暗夜飛向黎明,從大江南北飛向江城武漢。

2月13日,一批增援武漢的軍隊醫護人員乘坐國產運-20運輸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新華社記者 (黎雲 攝)

鯤鵬落天河,馳援火神山。這次,從聽令出征,到腳步聲在火神山醫院病房響起,不到12小時。

面對疫情,每個“打起背包就出發”的故事,都閃爍著家國情懷、蘊含著熱血奉獻。同樣是“逆行”,中部戰區總醫院護士王歡的“逆行”之路更為曲折。

當得知武漢封城,春節前就從武漢回東北老家過年的王歡再也待不住了,她上交請戰書下定決心:“必須立刻回武漢!”

飛機票,沒有!高鐵票,退訂!汽車票,停售!

沒什麼能阻擋一個白衣戰士的腳步。那天清晨,22歲的王歡拎著媽媽裝好的大半行李箱方便面出發了,一路從老家小鎮坐汽車輾轉至長春、又乘飛機趕到南昌,得知中部戰區總醫院再次抽調支援武漢醫療隊,她終於如願歸隊,加入抗“疫”一線。

他們是“技術兵”——

硬核實力,敢與‘死神’掰手腕

“在西非抗擊埃博拉病毒時,每收治一個病人,后面都要安排一個洗消組隊員,沿著前者的腳印消毒。”毛青說,他把之前的經驗用到了這場戰“疫”中。

2月5日,毛青(右一)在火神山醫院研究布置病房防護措施。(新華社記者 黎雲 攝)

先后參與抗擊非典、援非抗擊埃博拉疫情等重要任務,雖然已近退休年齡,但這回他毫不猶豫又“逆行”來到武漢,再次作為“首席專家”轉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這個艱險未知的戰場。

與高危污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歷經生死考驗的毛青被戰友和患者稱為“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忠誠和勇氣只是“鳥之一翼”,安全理念和科學態度是“鳥之另一翼”。

專門收治重症患者的武漢金銀潭醫院,毛青和戰友們爭分奪秒,48小時內完成實地了解診療環境、制訂工作規范流程、明確醫務人員分組等工作,並整體接手金銀潭醫院綜合病房樓的兩個病區,當天便開始收治確診患者。

救治,場場都是硬仗!

2月3日晚,重症監護室一名患者突然出現嚴重的呼吸衰竭和腹瀉症狀,生命垂危。毛青等6名專家10分鐘內齊聚病房,共商對策。聽完主治醫生的診斷報告后,專家組成員提出了10余條關鍵性的補充意見。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科學施救,患者終於化險為夷。

“這次戰‘疫’,抽調毛青等一批專家領銜救援行動。通過對多學科專家合理編組、集體把脈,實現了重大病情診療方案的‘一錘定音’。”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隊長徐迪雄認為,這種專家領銜的辦法,體現了多學科聯合救治的優勢。

敢與“死神”掰手腕的勇氣與擔當,催生了革命軍人迎難而上、敢打必勝的不竭動力﹔敢與“疫”魔拼刺刀的技術與實力,展現出人民軍醫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的信心與決心。

“派經驗最豐富的醫護人員,派最強的骨干力量。”這是組建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時的共識。為了挽救群眾的生命,從抵達江城之日起,這群白衣戰士、技術尖兵,從未停止過前進的步伐:

中部戰區總醫院出生的戰“疫”寶寶。(圖片來源:軍事時政新聞微信公眾號)

——中部戰區總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陳瀅和醫護人員經過14天全力搶救,一名新冠肺炎孕婦成功分娩,母子平安,嬰兒未感染!

——聯勤保障部隊第900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偉,在短短3分鐘內為81歲的重症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及時進行胸腔閉式引流手術,將老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西京醫院重症ICU主任張西京和同事們一起探索中西醫結合、營養治療、心理疏導和康復和訓練四位一體的綜合治療模式,對每一名患者實施個性化診療,使不少患者轉危為安。

他們是“偵察兵”——

逢毒亮劍,練就“火眼金睛”

春寒料峭,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的“圍剿”激戰正酣。

陳薇接受採訪。(圖片來源:中央電視台)

“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特性,人們的認識仍是初步的,還要通過科學的方法來進一步研究,為防控決策提供參考。”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領域的“無人區”探索,曾經用超過十年的時間,成功研制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這一成果,讓她成為“生物危害防控”國家創新團隊的學術領頭人。

為更快、更多、更准確地進行檢測確診,此次出征武漢,陳薇和團隊所有人夜以繼日地工作,迅速搭建負壓檢測實驗室,並對疫情傳播流行規律調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的科研數據,令病毒的來源及發展無所遁形。

打贏這場疫情狙擊戰,陳薇坦言,“以最充分方案,做最有力奮戰!”

作為“偵察兵”,捕俘是基本功。採集咽拭子標本,被稱作是“戰斗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

一個打開口腔哈氣的動作,病人的鼻腔直接面對著護士,每一份標本採集,都面臨一次極大的風險:口罩的鬆緊程度、病人分泌物噴到臉上、防護屏障上……在這些危險的情況下,都有可能被污染。

“我是黨員,就要敢擔當。”火神山醫院護士羅妮憑借在感染科工作多年的經驗,主動承擔重任,把困難留給自己。逢“毒”敢亮劍,遇險仍向前,每一次和病毒的正面交鋒,“採樣人”都是一線醫生的“眼睛”和“耳朵”。

和肺部影像打了26年交道,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放射診斷科醫生張勁鬆手握大量病例CT片,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一個問題:患者CT檢查與核酸試劑盒PCR檢測結果有不符現象,試劑盒檢測存在假陰性的結果。這一發現引起了這位老兵的警覺。

他立即將此情況反映至醫療隊,提出疑慮並建議更加重視CT在疾病診斷和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2月4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將“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征者”作為湖北省臨床診斷病例標准,採取“寧錯勿漏”的診斷原則,這進一步証實了張勁鬆的判斷。

疫情防控戰場瞬息變化,火眼金睛的“偵察兵”們成為一柄柄閃亮的沖鋒尖刀,時刻護衛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如今,張勁鬆和戰友們忙碌在火神山戰“疫”一線。看到越來越多的患者CT片子炎症范圍逐漸縮小,磨玻璃樣逐漸減淡消失,他感到無比欣慰,信心十足。

他們是“特種兵”——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

重症醫學科,是危重病人生命的最后屏障﹔這裡的醫護人員,被譽為危重病人的“守護神”。

2月11日,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二科護士吳亞玲的母親突發疾病去世。得知消息那刻,正奮力與“死神”賽跑、搶救一名危重病人的吳亞玲淚如雨下。

吳亞玲通過微信視頻送別去世的母親。解放軍報記者 范顯海 攝

次日上午,她面朝家的方向,含淚三鞠躬告別母親,繼續與“死神”賽跑、治病救人。

她強忍悲痛、忙前忙后的樣子,打動了這裡的每個人。有病人對她豎起大拇指說,流著眼淚為別人擦眼淚,背著包袱為別人卸包袱,你是個令人敬佩的好女孩!

打掃病區、給病房消毒,為病人護理、打針……連日的高強度工作讓隊員沈雪身疲力竭,那天,正給病人打留置針的她,突感頭暈眼花,不禁沖出病房嘔吐起來。可想著多個人手就多分力量,身體稍好轉的她婉拒領導的好意,再次回到病房,依舊重活累活搶著干。

危險如同一面鏡子,最能映照一個人的品行。

1月17日下午14時30分,中部戰區總醫院奉命轉運患者到金銀潭醫院。途中,一名危重病人出現呼吸困難,並伴有心衰症狀。護士方萍當機立斷,在車上展開搶救。可由於車輛在行駛中,加上天氣寒冷,護目鏡不時起霧,穿刺難度非常大。

眼看著病人情況不斷惡化,方萍一把扯下護目鏡,冒著被感染的危險,爭分奪秒為病人穿刺注射。

關於不怕苦累、犧牲奉獻,這裡有太多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讓人鼻子發酸。

想著每次穿戴防護服費時費力又耗材,隊員朱麗香穿上尿不濕進病區,最長的一天12小時沒喝過水。

自2月9日火神山醫院開始接收重症患者,重症醫學科二科副主任馬凌忙得團團轉,很少睡個安穩覺,“醫生累了睡一覺就緩過來了,但睡一覺的功夫病人可能一輩子就完了!”

他們的故事,沒有淒涼和憂傷,隻有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熱血與剛強。荊楚大地作証:這是一支為了人民可以赴湯蹈火的軍隊。滾滾江水作証:這是一支不畏苦難能打仗打勝仗的軍隊。

一個社會有一個社會的脊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中堅。

人民軍隊在災難的嚴峻考驗中,初心如磐,征程萬裡,為強軍興軍增添最生動的時代注腳,向全國人民傳遞信心和希望——

我們在這裡,請祖國和人民放心!

(責編:陳羽、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