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嘗試為彈藥“瘦身”

美軍100多年來一直使用黃澄澄的銅殼子彈,這種傳統彈藥因造價高昂、攜帶不便屢遭詬病。不過,美“軍事”網站4月5日稱,美軍距使用新型輕質彈藥替代沉重銅殼彈藥的日子不再遙遠。
負重影響作戰
報道稱,19世紀后半葉,主流軍用步槍已逐步採用黃銅彈殼子彈,美軍也大量裝備瓶形或直筒形黃銅彈殼子彈。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美軍真正認識到此類子彈的優勢——延展性好、發射后對槍膛損壞較小,且彈道穩定、射擊精度高。自此,黃銅彈殼子彈成為美軍槍械使用的主流彈藥。
然而,黃銅畢竟是金屬,重量大是其不可克服的缺點。美軍武器研究、開發與工程中心曾發布報告稱,現代單兵防護裝備與戰術的發展,使得消滅1個敵人耗費的子彈數量超過100發。作戰行動中攜帶數百發子彈對士兵而言過於沉重,直接影響其機動能力和作戰單位的后勤保障。
報告認為,笨重的銅殼子彈已成為作戰中的不利因素,“在阿富汗,執行戰斗巡邏任務的士兵攜帶裝備重量通常為42至48千克,其中彈藥重量佔很大比例,由此帶來疲勞、受傷和狀態下滑等負面影響”。而且,銅殼子彈造價高昂,以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子彈為例,每枚子彈價格高達4.2美元,“一旦射擊,即使在最低烈度戰斗中也會消耗數百枚甚至上千枚彈藥,對於經濟水平有限,或銅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使用銅殼彈藥是一種負擔”。
重量輕成本低
美國槍彈制造商“真正速度”公司市場部主管帕特·霍根說,美軍早就提出研發輕質彈藥,但直到最近仍未拿出令人滿意的方案。“軍事”網站稱,1951年,美陸軍首次提出研發使用塑料彈殼的“特種單兵武器”,效果卻不理想,1986年又重提塑料彈殼彈藥方案,同樣未有進展。
“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戰的美軍士兵再次面臨銅殼彈藥負擔過重問題,美軍火制造商開始嘗試使用聚合物材料充當彈殼,但其在惡劣作戰環境中表現欠佳。
帕特·霍根表示:“隨著技術日趨成熟,我們有能力再次推動聚合物彈殼的研發。”另一家軍工企業“德事龍”公司應用技術與先進項目副主管韋納·普蘭德認為,終有一天,美軍將全部使用聚合物彈殼彈藥,因為它重量輕、成本低、制造速度快。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的報告稱,以聚合物為彈殼制造的新型子彈,每枚重量將比傳統銅殼子彈減輕30%。此外,其先進的制造工藝有助於強化子彈的彈道表現並提升射擊精度。
用戶尚未建立信心
報道稱,美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將是新型聚合物彈殼彈藥的最大客戶。今年1月初,美海軍陸戰隊宣布投資1000萬美元研發12.7毫米聚合物彈殼機槍彈,美陸軍也組建“聯合輕型彈藥一體化生產小組”,准備研發可代替7.62毫米銅殼機槍彈、步槍彈和狙擊步槍子彈的輕質聚合物彈殼彈藥。美軍武器與彈藥聯合項目辦公室發言人貝克·萊昂納德說,美陸軍還在為“下一代班用武器”研發6.8毫米口徑的輕質彈殼彈藥。
資料顯示,目前參與輕質彈藥競標的3家公司中,有兩家使用的是聚合物材料制造彈殼。軍方給出的時間表是2022年定型,2023年裝備作戰部隊。美海軍陸戰隊系統司令部發言人艾曼紐爾·帕察科表示,陸戰隊雖投入大量研發資金,但鑒於聚合物彈殼彈藥仍存在缺陷,當前訂購的彈藥主要用於評估和測試,未來是否與制造商簽訂批量供貨合同,還得看評估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