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退役軍人事務部典型宣傳報道

從“高工”大校到“候鳥”教師——謝彬蓉同志先進事跡

2020年06月18日09:49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原標題:從“高工”大校到“候鳥”教師——謝彬蓉同志先進事跡

謝彬蓉,女,漢族,1971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瓦古鄉扎甘洛村教學點支教老師。謝彬蓉1993年7月入伍,2007年12月榮立個人三等功,2013年轉業自主擇業安置在重慶渝北區。謝彬蓉轉業前系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高級工程師,技術七級,大校軍銜,在內蒙古艱苦邊遠地區工作20年。

2014年年初,謝彬蓉從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團委管理的網站看到“苦蕎花開支教團”的社會公益組織信息:該地區急缺人力資源,長期需要能吃苦、有愛心、負責任的社會公益人士,前往艱苦地區接力支教行動。這一信息激起了當年因參軍沒能如願從教的夢想,於是決定前往海拔3000多米的涼山地區義務支教。

自此,謝彬蓉就像一隻候鳥,每逢學校開學,她就要離開繁華的重慶,“飛”到山裡與孩子們在一起,一待就是幾個月。沒有長假她一般不出去,因為出去一趟要花上兩天。

第一所學校是謝彬蓉在網上找到的,她當時就想找一個看起來“條件更差、更艱苦,更需要幫助”的地方,最后選擇了故哲小學。但這是一所私立小學,孩子們都沒有學籍。后來,在戰友幫助下,協調有關部門幫孩子們恢復了學籍,並分流到各公立學校。讓她真正下定決心繼續支教的,是這個學期的最后一天。那天期末考試,謝彬蓉被交換到鄉裡的中心小學監考,本以為那裡的條件會好很多,但在考場上看到孩子們的基礎那麼薄弱,謝彬蓉這才意識到,涼山的師資力量比她想象得要差得多。

從西昌太和鎮故哲村小到美姑縣爾其鄉依惹村小學,再到現在海拔近3000 米的扎甘洛教學點,謝彬蓉開玩笑說自己是典型的“人往高處走”,但條件也是一個不如一個。

扎甘洛是一個隻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村裡的孩子入學率不高,而且入學很晚,學生大的18歲,小的11歲,謝彬蓉一人負責學校的所有工作和課程。

村子中間的一塊開闊地由四間土磚房,學校就僅僅是其中的一間作教室,謝彬蓉用粉筆在教室外面的土牆上寫上了“扎甘洛村小學”。跟在重慶城裡舒適的生活相比,這裡的一切都變得很艱難:因為海拔高,米飯煮不熟,她常常吃夾生米飯﹔因為出山一趟不容易,山地裡又很難種蔬菜,她隻能吃發芽的土豆﹔當地的彝族人沒有廁所,她需要趁夜裡或者早起繞到村后的山裡解決。山裡潮濕,洗點衣服經常十天半月才能干,還經常被小狗叼走,或者被風刮跑﹔房間裡老鼠肆虐,她用了老鼠藥和粘鼠板,它們仍舊猖獗不已。村裡信號不好,她經常要爬到山頂,才能把電話打出去……

但這些,謝彬蓉並不覺得苦。看到孩子們的一點點變化,她的堅持便有了無窮的動力。更讓她有動力的,是山裡的孩子們的純真:天冷沒有菜吃,孩子從地裡給她挖來一把魚腥草﹔水管被凍住了,冰天雪地裡走路都困難,孩子們走出去老遠,到河邊給她砸冰提水﹔孩子們把自己家裡舍不得吃的雞蛋拿給她,家裡有什麼好吃的都忘不了她﹔當她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新年願望時,一個孩子寫道:希望老師能永遠陪著我上學。

山裡的孩子們基礎差,講抽象的概念他們根本聽不懂。謝彬蓉就從孩子們最熟悉的玉米、土豆、核桃、辣椒入手,教孩子們學會加減法,動手分一分。她自編了朗朗上口的三字經歌謠,教孩子們認識拼音和漢字。一個學期下來,他們不僅學會了所有的拼音,而且學會了聲調、標調以及生字的拼讀,還認識了一百多個漢字,最讓謝彬蓉欣喜的是,他們學會了跟陌生人打招呼說“你好”,學會了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學會了排隊等待……

上學期結束時,謝彬蓉給每個孩子都頒發了一面獎狀。孩子們拿著“紀律之星”“體育之星”“進步之星”的獎狀,笑得特別開心。“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他們是我們的未來”,謝彬蓉說。每次看到在村裡晃悠的那些學齡的孩子們,謝彬蓉就會難以入眠:現在村裡還有20 多個孩子等著入學。下學期,她最大的願望是能把村裡的學前班辦起來,她想從頭開始,從最基礎的東西教起,真正影響孩子們。(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

(責編:陳羽、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