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七七事變”83周年 專家:國力是維持和平的關鍵

2020年07月07日08:52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資料圖:29軍戰士守衛在盧溝橋下。
資料圖:29軍戰士守衛在盧溝橋下。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黃子娟、莫仕偉)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

時間過去了83年,烽煙已經遠去,歷史永在人心——之所以銘記和紀念,是對抵抗外敵入侵的流血犧牲者的緬懷,是牢記和平的來之不易,也是告誡世人受侵略的歷史不容重演。著名軍事史專家徐焰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和平的關鍵在於國力的平衡,我們現在著力於發展,這是改變國際地位,永遠擺脫落后挨打的唯一辦法。

積貧積弱,沖突爆發在所難免

“七七事變”的背后是國力對比問題。當時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負,日軍直接跑到了盧溝橋中國守軍哨所面前幾百米處,搞“實彈演習”,對中國進行挑舋。徐焰認為,表面上看,“七七事變”是偶然爆發的,但背后也存在必然性。

“當年日本要侵略並企圖滅亡中國,是明治維新后確定的國策,至於選擇何地進攻、尋找什麼借口以及在什麼時間挑起,則要視時機而定。自從日本明治天皇頒布詔書,鼓吹‘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並親自制定了以侵略朝鮮、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之后,日本便產生了各種版本的侵華構想。日本那些瘋狂的少壯軍人,還經常不待政府首肯便主動尋舋,因而表面看似偶發的盧溝橋事變,實屬必然。”

徐焰說,根據當時的軍力對比,日本在華北的軍力大概五千七百人,而中國的二十九軍在平津地區有十萬人。為什麼五千多人敢挑戰十萬人?根本原因在於當時國弱民貧,極為落后。即便中國軍隊進行了回擊,在日本增兵之后,當時的北平、天津還是被放棄了。

徐焰表示,“七七事變”爆發,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七七事變”之后,中國方面不論日軍如何進攻,都以抵抗的槍聲回擊,八年持久抗戰,直到日軍繳械投降。

抵抗是民族意識覺醒的關鍵

“七七事變”后不久,音樂家麥新創作了《大刀進行曲》,正如歌詞中所唱“全國愛國的同胞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中華民族由此開始,吹響了全面抗戰的號角。

“七七事變”后中國軍隊的反抗展現了中華民族覺醒的精神。徐焰認為,受到外來壓迫,敢抵抗就是一種崛起的精神,近代民族國家的意識,在抗戰中逐漸成形。

“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的精神,從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已經開始。”徐焰表示,在此之前,中國正如梁啟超所形容的,“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群眾沒有民族概念,也沒有世界概念。割地賠款也無所謂,地就是一人之私產,丟了就丟了。到了民國時期,尤其是抗戰期間,沒有當權者敢輕易割地賠款,因為民族利益,天下為公的觀念已經產生。因此,中國近代尤其是抗戰期間,整個民族意識的覺醒,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過程。

自“七七事變”開始的抗爭,帶來的成效是顯著的。從整個世界來看,中華民族的抗戰讓其他國家重新認識了中國,中國能夠做到自立於世界,擺脫了殖民地的形象。

“盡管很窮很弱,但中國敢抗爭,敢起來,那世界上對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中國能成為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這些就是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打出來的成果,古老的民族正是從那個時候煥發了新生。”徐焰如是說。

和平的關鍵在國力

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影響國際和平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我們應該如何維持和平?徐焰認為,和平的關鍵在於國力的平衡。

“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敢於“欺負”中國,是因為中國當時的貧弱。而中國要與日本平等相處,首先實力要與日本在同一個水平上,中國發展強大了,中日才能真正友好相處,力量不對等,很難有真正的友好。當年,即便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依舊沒有換來日本的“平視”,因為中國仍然積貧積弱。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成為核大國,發射了“兩彈一星”,在軍事上取得優勢,但經濟和科技實力仍然大幅落后於日本。甚至到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還需要引進大量日本外資,向日本學習。直到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快速發展,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提升,軍事力量大大領先的情況下,中日兩國才逐漸“平視”。

所以,徐焰總結道,“一切取決於力量對比”,發展是硬道理,這是最根本的,我們國家現在著力於發展,“這是改變我們的國際地位,永遠擺脫落后挨打的唯一辦法。” 

(責編:黃子娟、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