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年時間,讓人越來越看清,一份限制擁核的協議遠遠滿足不了美國遏制地區大國、維護全球霸權的胃口——
“伊核問題”根源在於美國出爾反爾

7月14日,是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達成5周年的日子。然而,半個多月以來,伊朗全國各地的核設施、煉油廠、發電廠和主要企業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爆炸或火災,其中包括伊朗生產濃縮鈾的主要地點納坦茲鈾濃縮廠。種種跡象讓自2018年就開始出現危機的伊核協議,呈現出諸多不確定性。
伊核協議經聯合國安理會2231號決議核可,已成為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以及維護國際與中東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積極因素。協議簽署后,國際原子能機構多次核查確認,伊朗方面嚴格履行了協議規定的相關義務,國際社會針對伊朗的制裁也陸續解除。協議的簽署,不僅為國際核軍控和地區安全作出了貢獻,還使伊朗的生存環境得到了改善,其國內經濟和民生福祉也得以發展和提高。
然而,2018年5月,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同時恢復對伊朗的單邊經濟和軍事制裁。國際社會雖然為挽救伊核協議作出了巨大努力,美國方面卻抱守“極限施壓”政策,不斷追加對伊朗的各方面制裁。重壓之下,2019年以來,美伊關系急劇惡化,雙方在各領域時有沖突和對峙。
之后,伊朗開始以逐步突破伊核協議為籌碼,試圖迫使美國走到談判桌上,重新回到伊核協議框架內。伊朗中止履行伊核協議分5個階段,前后歷時半年多,而且多次強調所有中止履行協議的步驟都可逆轉。伊朗在鈾濃縮豐度上保持克制,說明其仍希望保留伊核協議。
事實上,美國指責伊核協議未能充分限制伊朗,並悍然退出,考慮的已不只是“伊核問題”,而是“伊朗問題”。伊核協議經過相關各方一致簽署,也就是說,國際社會一致認為,這份協議本身關於限制伊朗擁核的目的是能夠實現的。而美國認為,伊朗仍在發展彈道導彈,仍在向敘利亞派駐“軍事顧問”,仍然在地區內擁有相當的影響力,這些都不符合美國的意願,都需要通過協議或者其他手段進行限制,因此僅僅一份限制擁核的協議已遠遠不能滿足美國的胃口。可見,當前地區安全與其說存在“伊核問題”或者“伊朗問題”,不如說根本上是因為有“美國問題”。
兩年以來,伊核協議前途越發渺茫,地區安全環境呈惡化趨勢,伊朗國內經濟民生也受到消極影響。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目前這種局面的出現,根源在於美國政府拋棄政治外交解決途徑,放棄自身國際義務。美國企圖通過徹底遏制某一地區大國在地區內的影響力,以達到維護其全球霸權的目的。類似手段已屢見不鮮,受害者也遠非伊朗一個。這種赤裸裸的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遭到伊核協議其他相關方以及國際社會的一致批評。(李莞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