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新時代的好軍嫂

夏日夜空,繁星點點。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一處普通的民房內,軍嫂秦如霞滿心歡喜地帶著3歲的兒子龔博宇,出現在手機視頻通話的鏡頭前。
這是秦如霞和遠在廣西服役的丈夫龔晨志網上的“鵲橋相會”。
鏡頭前,龔晨志一個標准的軍禮,逗得小家伙手舞足蹈,“爸爸,爸爸”叫個不停……此刻的溫馨和甜蜜,醉了星空也醉了愛人。
每次離別,秦如霞都會叮囑丈夫:“你在部隊好好干,‘小家’我來撐。”她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換來丈夫的閃光履歷:入伍11年,龔晨志三度被任命為“李向群班”班長,個人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曾經,一首膾炙人口的《十五的月亮》,紅遍大江南北,唱出了多少軍人、軍嫂的心聲。
軍嫂,一個讓多少熱血軍人柔情四起的稱謂,她們不姓“軍”,但又與軍人息息相關,與軍隊緊密相連。
從今年4月開始,歷時3個多月,廣西軍地聯合開展了首屆“新時代八桂最美軍嫂”尋訪活動。在“八一”到來之際,這次尋訪活動再一次把軍嫂拉入人們的視線。
尋訪活動雖已落幕,但新時代軍嫂的美好形象,早已刻印在更多人心中。她們,有自己愛軍的獨特方式﹔她們,用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讀懂軍嫂這本大書,就會更加懂得軍人生活的多彩與不易。”廣西軍區一名領導說。
一頭挑著事業,一頭擔著家庭——
“我會永遠站在你的左邊,因為我知道,你敬禮的右手屬於祖國”
2014年,一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打破了軍嫂楊志玲小家的平靜——
體檢時,婆婆被診斷患有尿毒症。此時,服役於南部戰區陸軍某部的丈夫饒華,正在演訓場。
電話裡,丈夫焦急萬分,楊志玲抹著眼淚說:“咱媽有我照顧,你安心工作,完成好任務再回來。”
那段日子,楊志玲自學了家庭透析等護理技能,每天為婆婆做康復治療。婆婆住院時,她每天單位、家裡、醫院三地來回跑,端水喂飯、翻身推拿,還變著法子逗老人高興。
其實,病床前跑前忙后的楊志玲,還是一名優秀的公務員。她被各級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巾幗建功標兵”“‘三八’紅旗手”,是單位裡名副其實的“頂梁柱”。
在人生諸多身份中,楊志玲最看重的,還是“軍嫂”這個稱呼。
一頭挑著事業,一頭擔著家庭。楊志玲說:“沒有誰生來就勇敢,當了軍嫂就要比別人更加堅強。”
尋訪活動中,有許多像楊志玲一樣的優秀軍嫂,她們是丈夫的好妻子、兒女的好母親,更是單位的“頂梁柱”、事業上的“女強人”。
從被稱為“軍嫂”的那一天起,她們就自帶“超人”氣場,獨立、堅韌,賢惠、奉獻,事業、家庭兼顧,氣質、實力齊修兼備。
她們有的孝老愛親,獨自照顧體弱多病的公婆,做兒媳如同親女兒﹔有的巾幗不讓須眉,與丈夫比翼齊飛,事業、家庭雙豐收。在她們身上,過去大眾眼中的家庭婦女印象,已被如今有文化、有思想的知識女性代替,集中展現出新時代軍嫂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形象。
“政法綜治工作先進個人”“檢察工作先進個人”“‘三八’紅旗手”……在軍嫂白冬妮的家裡,一本本榮譽証書,記錄著這位優秀軍嫂出色的工作業績。這些年,她一直是同事眼中的佼佼者,但更令大家稱贊的是她與丈夫唐逢飛的愛情佳話。
“你用戎裝洒熱血,我用紅妝付終生。”唐逢飛是駐桂空軍某部的一名士官,2012年底兩人的一次偶遇,他悄悄走進了白冬妮的心中。
同在一個城市,18公裡的距離,夫妻倆卻聚少離多。婚后,作為單位技術骨干的唐逢飛,常常因為工作難以離開單位。
“我會永遠站在你的左邊,因為我知道,你敬禮的右手屬於祖國。”陪老人聊天嘮嗑、逛街散步、添置新衣……白冬妮盡心替唐逢飛盡著孝道。2018年,他們一家被崇左市評為“最美家庭”。
如今,白冬妮已是憑祥市人民檢察院的黨組成員。唐逢飛依然堅守山巔,時刻擦亮“南疆千裡眼”。白冬妮時常提醒丈夫:“在部隊專心工作就好,家裡的事,有我。”
都說“理解萬歲”,軍人的愛情需要理解,但不是僅僅靠理解。
在廣西玉林市廣播電視台新聞部重點報道組組長、軍嫂劉捐捐看來,“愛他和他的一身戎裝,就好好為他堅守后方,排憂解難”。
這個多次在玉林市重大新聞現場進行現場報道的“女強人”,在單位是頂呱呱的業務骨干,在家中是孝老愛親的典范。她用堅強的肩膀,將家庭事業“一肩挑”,成為2018年度玉林市“十佳好軍嫂”。
從認同一個人到認同一種職業——
“選擇當軍嫂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嫁給了軍人就不能怕風雨泥濘”
結婚多年,每一次與丈夫分別,軍嫂吳運霞都會落淚。
每次丈夫甘戰永休假歸隊,背起行囊,轉過身,他都會給妻子敬一個標准的軍禮:“老婆,你辛苦了!”
那一刻,吳運霞難以抑制心中的情感,淚水滴出:在這個深情的軍禮背后,是丈夫的千言萬語……
“選擇當軍嫂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嫁給了軍人就不能怕風雨泥濘。”一句盡顯柔情卻又無比堅定的話,是每一位軍嫂對軍人的真情告白。
2003年,吳運霞與丈夫甘戰永喜結連理。婚后第二年,他們有了愛情的結晶。懷孕9個多月時,吳運霞突然出現早產症狀,此時丈夫正在外地執行演訓任務。等到聯系上他時,已是孩子出生的第二天。
隻休了短短10天的護理假,甘戰永便踏上歸途。
分別時,強忍著心中不舍,吳運霞一臉滿不在乎地把丈夫“請”出病房,讓他及時趕往火車站按時歸隊。
2016年6月,兒子甘世超中考,遠在山東老家的公公婆婆同時生病住院。此時,甘戰永在外參加比武。吳運霞對甘戰永瞞著公婆已住院的情況,把孩子寄托在朋友家,自己回去照顧公公婆婆。
“無私奉獻是軍人家庭永遠不變的主題詞。”廣西軍區一名領導說,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新時代軍嫂依舊和丈夫聚少離多,默默奉獻、無悔追隨依舊是大多數軍嫂的選擇。
“生病的時候,你不在身邊﹔扛重物的時候,你不在身邊﹔有快樂的事想和你分享的時候,你不在身邊……其實你又何嘗不是呢?生病了,我沒辦法給你一杯熱水﹔流汗了,我沒辦法替你擦擦汗﹔受委屈了,我不能給你一個鼓勵的擁抱……”正如一名軍嫂留言說的那樣,生活中太多心酸隻有她們才有最深的體會。
軍嫂韋永華是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骨干教師。她說:“其實,在遇到丈夫前,我從未想過軍嫂會是自己的另一個名字。結婚前,很多人都說,軍嫂要忍受孤單和不易﹔結婚后,我才明白軍嫂是一份責任,意味著勇敢堅強。”
“選擇了軍人,就選擇了他的全部。”2011年初,韋永華的公公被查出患直腸癌晚期。住院的一個多月裡,除了上班,韋永華每天都到醫院照顧公公。
與病魔頑強抗爭了5年后,公公安詳地走了。彌留之際,公公對韋永華的悉心照顧充滿感激。
孩子生病、父母住院,還有一群孩子需要自己……四川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片口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軍嫂吳敏,從認同丈夫到認同軍人職業,從未向他訴過一次苦。
大兒子出生時,被診斷為敗血症,兩度病危﹔父母生病住院,她一人跑前忙后……吳敏悄悄把哭泣調成了“靜音”,對丈夫永遠說的都是“我是你家中最平安的消息”。
“沒有人天生堅強,隻不過是一次次硬扛。”吳敏平靜地說,“我是軍嫂,是軍人的妻子,國家需要他,家人需要我,這注定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一同分擔寒潮風雷霹靂,一起分享霧靄流嵐虹霓——
“跟上丈夫的腳步,與丈夫同享奮進的榮光”
軍嫂韋紅棉被眼前的這一幕驚呆了!
4月8日,革命老區廣西河池,萬人空巷,市民們紛紛涌上街頭,用最熱烈、最隆重的方式,迎接支援湖北武漢抗疫凱旋的醫療隊隊員們。
在歡樂的人群中,身穿迷彩綠的武警河池支隊機動中隊班長袁剛,深情地將一束玫瑰花獻給妻子韋紅棉。久別重逢,喜悅淚水奪眶而出,兩人深情擁抱。
2月9日,袁剛所在的中隊受命趕赴都安瑤族自治縣抗疫一線執行任務。僅僅8天后,韋紅棉主動請纓,報名參加赴湖北抗疫醫療隊:“我是一名黨員,也是有著10年重症監護經驗的護士,出征馳援湖北,我是最佳人選。”
在武漢市中心醫院的35個日夜,韋紅棉和隊友們齊心協力,收治34位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圓滿完成救治任務。夫妻雙雙奔赴抗疫一線,在鄰裡間傳為佳話。
“跟上丈夫的腳步,與丈夫同享奮進的榮光。”韋紅棉說,“和丈夫同上抗疫戰場,現在想想是件挺浪漫的事。”
“願做你身旁的一株木棉,與你並肩而立。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融在雲裡。一同分擔寒潮風雷霹靂,一起分享霧靄流嵐虹霓。”這不僅是韋紅棉的心聲,更是新時代諸多軍嫂的共同行動。
在廣西大山深處,有一個倚山而建的小哨所。25年來,哨所先后有10對夫妻在這裡接力堅守,被稱為“夫妻哨所”。
軍嫂黃麗容坦言,當初選擇來哨所,正是丈夫吳林對哨所的熱愛,才喚起了她對哨所的向往。
“一個為國堅守哨所的軍人,是值得托付一生的人!”幾次探訪哨所后,黃麗容辭掉了幼兒園教師的工作,與吳林一道成為這個哨所的第10對夫妻哨兵。
“願君如星我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黃麗容說,“我是軍嫂,與丈夫同守哨所,既幸福又深感責任重大。”
夫妻同守哨所,給予彼此最大的包容和支持。“鼓勵”是最有效的成長良方,“理解”是最堅實的家庭基石。
在軍嫂吳映霞眼中,丈夫一直是自己的“好戰友”。結婚6年,她追隨著軍人丈夫的腳步,換過很多單位,兩人彼此鼓勵,一起成長。2019年,吳映霞順利成為一名軍隊文職人員。
今年1月,得知單位抽組醫務人員支援武漢,剛剛值完班的吳映霞,沒有多想就先報了名。
當晚,她忐忑地將報名去武漢的消息告訴丈夫時,沒想到丈夫全力支持。那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夫妻倆依偎著聊了很久,兩顆心緊緊貼在一起。
在武漢泰康同濟醫院奮戰50多天,吳映霞參與救治患者300余名。夫妻倆在抗疫一線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為抗疫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
“比翼高飛巾幗不讓須眉,與你同享奮進的榮耀榮光。”吳映霞說,“一段好的婚姻,不僅能讓生活美滿,彼此事業共進,更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