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張曉鵬——

逆行出征 勇擔使命(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本報記者  倪光輝
2020年08月27日05: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張曉鵬在實驗室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生長情況。
  邵龍飛攝(新華社發)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作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出征武漢,先后擔任病毒核酸檢測組副組長、抗體篩查組組長,負責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多重病原判定等多項工作﹔在氣管插管環節近距離進行環境氣溶膠採樣,開展新冠病毒傳播規律研究……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鵬大校,在武漢與戰友連續戰斗81天,為新冠肺炎患者精准診斷、快速收治,研究和應用新的臨床干預策略等,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這81天,成為張曉鵬軍旅歲月中一段難忘的時光。

  義無反顧,緊急馳援

  1月26日,凌晨1點半。正在河南老家休假的張曉鵬接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的電話:“我們要去武漢支援,能不能趕回來?”任務非常緊急,當天中午就要完成集結。

  “我馬上趕回來!”張曉鵬是陳薇的學生,2001年畢業分配到原軍事醫學科學院。“聽得出老師平靜的語氣裡,其實已經焦急萬分。”沒有猶豫,張曉鵬喚醒妻子,帶著8歲的孩子立即開車回北京。

  長期致力於新型藥物研究工作的張曉鵬,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配合陳薇在短時間內研究出廣譜生物預防藥大規模發酵工藝,保証了應急藥物生產。今年出征武漢,張曉鵬知道:疫情就是命令,“逆行”就是使命。

  剛抵達武漢時,核酸檢測需求量非常大,迫切需要提升日檢測能力。短短24小時內,一座負壓帳篷式移動實驗室,在中部戰區總醫院迅速搭建起來。從那天起,待檢樣本被不定時地送到這裡。10個人,兩個組,就這樣開啟了不間斷的檢測工作。

  核酸檢測,是專家組科研攻關中最基礎的一項操作。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從咽拭子樣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檢測結果,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為了盡早讓醫院獲知結果並迅速救治患者,張曉鵬和戰友第一時間搭建了全自動核酸提取平台,利用軍事醫學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試劑盒,將近百份的樣本從處理到檢測完成的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單日標本檢測能力最高達到1000人份。

  細致檢測,精准診斷

  如何才能有效檢測新冠病毒感染?專家組組長陳薇院士把這一任務交給了張曉鵬。2月中上旬,張曉鵬和戰友們開始搭建基於化學發光法的全自動抗體檢測平台。

  凌晨,完成每天例行的核酸檢測任務,張曉鵬脫下防護服,穿上白大褂,從一個帳篷實驗室鑽進另一間“實驗室”——一個他存放物資的倉庫裡的角落。沒有實驗邊台,普通桌子承重不夠,張曉鵬就跪在泡沫板上,趴著調試儀器設備。作為新冠病毒感染的輔助診斷,這一平台可以同時檢測四種抗體。軍事醫學專家組借助它先后幫助多家醫院進行了血液樣本篩查,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臨床診斷的精准度。

  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是臨床診斷和治療面臨的另一大挑戰。在陳薇院士指導下,2月中下旬,張曉鵬和戰友又建立了一個多重病原檢測平台,可以同時檢測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等16—22種呼吸道病原體。

  曾有兩例危重患者,治療效果一度不理想,更加細致的檢測成為臨床治療最為迫切的需求。張曉鵬和戰友採集了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各種體液標本進行綜合檢測。結果顯示,其中一位重症患者是新冠肺炎合並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標本中存在肺支原體感染。這些檢測幫助臨床實施了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從“提速”到“全面升級”,這一精准診斷平台,幫武漢一線的臨床救治解決了許多關鍵性問題。

  迅速地檢測、迅速地反饋,當一個個檢驗結果擺在面前,張曉鵬知道,這些數據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必須全力以赴。

  攻關不止,奮斗不息

  在開展核酸檢測的同時,張曉鵬還隨軍事醫學專家組曹誠研究員一起赴金銀潭醫院進行氣溶膠採樣。

  從機關工作區到物資倉儲區,從垃圾處理區到檢驗科,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他們成功獲取了第一手氣溶膠檢測數據,綜合評估了醫院內部的感染風險,為臨床醫療工作提供了科學的風險預警。

  最讓張曉鵬難忘的是在ICU採樣時,恰逢醫護人員正在對一名危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手術。那一刻,張曉鵬腦海中隻有一個想法:“科研攻關要快點,再快點!”回去的路上,張曉鵬愈發理解了陳薇院士常說的那句話:“在一線,我們最迫切的任務是要把科研力轉化為戰斗力。用專業知識,為抗擊疫情多作貢獻。”

  離開武漢時,張曉鵬在微信朋友圈發了4張照片,裡面有武漢美麗的夜景。看著照片裡的流光溢彩,張曉鵬露出欣慰的笑容:“參與戰疫,與有榮焉。”

  對於張曉鵬來說,81天戰疫任務完成,也意味著一段新征程的開始。

  科研工作是寂寞的,一項關鍵成果可能需要研究幾年甚至十幾年。張曉鵬和戰友負責的一個科研項目,已經做了17年。“搞科研,就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張曉鵬說。

  回到北京,在那座簡朴的研究所裡,張曉鵬和戰友開啟了新一輪“戰斗”: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徑到底是什麼?技術平台如何提升模塊化程度?有沒有更高效的技術手段應對疫情?……病毒一日不除,戰斗一刻不息。

  (邵龍飛、庄穎娜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27日 06 版)

(責編:牛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