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在軍地持續關心和共同幫扶下,王發坤烈士家屬脫貧奔小康。烈士遺孀李金花創建紀念館,烈士孫兒積極報名應征——

“梁三喜”后人:烈士精神在傳承

2020年08月27日09:31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原標題:“梁三喜”后人:烈士精神在傳承

8月24日,貴州省威寧縣海拉鄉新村村王發坤烈士紀念館,67歲的烈士遺孀李金花正在為小學生介紹王發坤的事跡。

20世紀80年代,一部反映邊境作戰題材的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享譽全國,小說中戰斗英雄梁三喜感動了一代人。梁三喜的原型之一就是王發坤。

王發坤1968年入伍,兩年后提干擔任副連長,1978年初已確定轉業,並聯系好了地方的工作。就在他即將脫下軍裝時,邊境風煙驟起。“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國家需要,我義不容辭!”隨后,王發坤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犧牲在敵軍炮火下,生命永遠定格在31歲。1983年,王發坤被民政部追授為烈士。

王發坤犧牲后,李金花收到丈夫生前寄出的包裹,包裹裡有一封信,信上寫道:“如果我犧牲了,你就改嫁吧……父親去世,家裡蓋房子,我總共借了鄉親們3000多塊錢,欠的賬你一定替我還上,咱人走了,賬不能賴!”王發坤重諾守信,可李金花面對的是一副如山的重擔:他們家所在的威寧縣海拉鄉新村村屬於喀斯特地貌,耕地較少,加之山高路遠、地勢陡峭,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當時才26歲的李金花沒有改嫁,她隻留下王發坤的軍大衣,將所有的撫恤金用於償還債務。隨后,李金花帶著兩個孩子艱難打拼,用11年時間還清全部欠款,完成丈夫遺願。

2009年,多家媒體發掘並報道了王發坤烈士及其身后的故事,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聚焦到這個貧困山村的烈士家庭。軍地紛紛行動起來,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英雄的敬仰和對烈士遺屬的關愛。2016年,畢節軍分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和縣人武部共同出資,幫助李金花家修建兩層小樓,徹底改善了居住條件。與此同時,在軍地各級的支持和幫助下,李金花的兩個兒子王遠碧和王遠蒼靠發展養殖業發家致富,去年家庭年收入達到10萬元。

生活越來越好,李金花開始著手完成自己的心願——建王發坤烈士紀念館。她騰出小樓二層最大的房間,買來陳列櫃,放上王發坤的遺物,並四處收集承載有邊境作戰歷史痕跡的物件。歲月失語,唯物能言。李金花求助王發坤的戰友、人武部及社會各界,征集歷史照片和物件。憑著對烈士的摯愛和執著,這位朴實的農婦搬回了一張張破舊的桌椅、一盞盞黯淡的煤油燈、一件件布滿補丁的軍大衣、一雙雙寄托深情的“千層底”、一幅幅老舊發黃的照片、一封封寄托深情的家信、一張張發黃的喜報……將它們放進紀念館,挂在牆壁上、裱進相框裡、裝入展櫃中,展示衛國護邊將士的不朽功勛。

如今,附近的學校將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金花已為各類參觀人員講解近千次,參觀人數達5000人次。她告訴筆者,隻要自己身體硬朗,就會堅持下去,向后代講先烈的故事,講社會的溫暖,講奉獻者的光榮。

臨別,筆者遇到王發坤的孫子王明建來向奶奶報喜,正在貴州工貿職業學院讀書的他不僅積極參加村裡民兵組織活動,而且今年報名應征,剛剛通過體檢和政治考核,正憧憬著走進軍營接過爺爺的鋼槍。拉著孫子的手,李金花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

(責編:陳羽、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