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打到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在吉林通化東昌區環通鄉石棚村北側,東昌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肅穆庄嚴,蒼鬆翠柏,郁郁蔥蔥。
沿著正門的石階而上,便是陵園內5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廣場前方建有一面英烈牆,鐫刻著英名錄。
站在廣場中央望去,120余延長米的花崗岩石甬路向上延伸,甬路上方建有高10.25米的烈士紀念碑,碑身正面刻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1076座烈士墓,分布在甬路兩側。
據了解,該陵園始建於1950年末,是吉林省安葬志願軍烈士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陵園管理中心主任鄒世福介紹說,該陵園內的烈士墓中,有558座埋葬的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受重傷回國、救治無效而犧牲的烈士,另外518座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社會主義建設中為國捐軀的烈士墓遷移到陵園進行管護的。
通化市擁有中朝國境線達200多公裡,曾經是志願軍入朝參戰的重要通道,是中朝兩國軍隊休整和傷員救治的大后方,是大量軍用物資存儲和轉運的后勤保障基地。
通化市檔案館工作人員邊延克曾對通化支援抗美援朝史料進行整理。“當時通化全地區總人口有88.5萬,出動戰勤民工就達到81.6萬人次。”邊延克說,“志願軍打到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是當時廣為流傳的口號。
邊延克介紹,通化人民在抗美援朝中,轉運志願軍傷病員18.2萬人。
“很多戰士入院時傷勢嚴重,有的直到犧牲都沒能登記上姓名。”鄒世福說,最初的558座烈士墓,留下姓名的烈士隻有221人。
陵園英烈牆的一側是建於2012年的東昌區抗美援朝紀念館,這是吉林省內唯一一座抗美援朝紀念館。紀念館分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通化兒女奮勇支前、骨葬他鄉魂耀中華、紅色傳承復興圓夢四個主題,現展出圖板30塊、陳列各類展品142件。
在紀念館內的展板上,一張照片引起我們的注意:照片上,一位老人站在烈士墓碑前。鄒世福介紹,“老人叫王貴,1929年出生,去年病逝。老人生前一直默默守護著陵園,每年清明都到這裡給烈士們鞠上一躬。”
志願軍老戰士李立德今年91歲,家住在距離通化市不遠的遼源市,曾任沈陽軍區裝甲兵坦克三師炮兵團基層連隊指導員。70年過去了,老人依然清晰記得他隨隊伍跨過鴨綠江的場景。
“橋被炸斷了,我們挽起褲腿蹚著水走。”當時是10月下旬,東北氣溫已接近0攝氏度。這一渡江,很多戰友就沒能再回來。談及犧牲的戰友,李立德的語氣沉重了許多。
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抗美援朝精神是永恆的。今年6月,通化市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活動在陵園內啟動,10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志願軍老戰士圍坐在一起回顧過去的烽火歲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被稱為‘最可愛的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將永遠激勵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老戰士陳杰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