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在血與火洗禮中鑄就鋼鐵后勤

2020年10月20日09:4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引 言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完成了騾馬化后勤向機械化后勤的轉變。重溫志願軍將士的偉大勝利和后勤保障奇跡,對適應新時代新使命任務要求,抓緊軍事斗爭后勤准備,加速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后勤具有重要意義。

應對新特點、新需求,創建后方勤務司令部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出境作戰,對手陌生、戰場生疏,后勤方面呈現了許多新特點新需求。志願軍物資需求迅速增長,保障任務越來越繁重,再加上敵人的瘋狂“絞殺”,后勤指揮工作面臨日益嚴峻的形勢。

我軍第一、二次戰役時前方直接參戰兵力和戰役后方人員比例為15.4︰1,第三次戰役縮小為4.6︰1,第五次戰役時后勤人員已超過16萬,早期由東北軍區后勤及其派出的前方指揮所已經不適應需要。1951年5月19日,中央軍委作出《關於加強志願軍后方勤務工作的決定》,批准在志願軍司令部下設后方勤務司令部,由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同志兼任司令員,“負責管理在朝鮮境內之一切后勤組織與設施”。同時,對軍以下部隊建制后勤指揮力量進行調整充實,從而建立了與作戰指揮相統一的后勤指揮機構,形成了上下貫通的后勤指揮體系。強有力的集中指揮使后勤各專業力量以及鐵道、工程、高炮、步兵等多兵種各領域力量形成有機整體,“在保障中戰斗、在戰斗中保障”,志願軍后勤保障持續改善,一線部隊戰斗力不斷增強,奠定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堅實基礎。

抗美援朝戰爭中創立的后方勤務司令部,是作戰指揮體系的重大創新。未來作戰,在聯合作戰指揮構架下,后勤指揮必須深度融入聯合作戰指揮體系,突出強調戰保一體籌劃與指揮控制,切實使聯合勤務保障成為聯合作戰的有力支撐。

應對新戰爭、新戰場,構建新型后勤保障體系

抗美援朝戰爭不同於以往我軍經歷的任何一場戰爭,戰場在境外,無法像在國內一樣得到人民群眾的就地支援,當地朝鮮人民甚至需要志願軍救助﹔志願軍雖能繳獲敵物資裝備,但是經常被敵機炸毀。這就需要建立穩定可靠的后勤保障體系。

第一、二次戰役,由於志願軍后勤力量不足、部隊前推較快,加之敵機的狂轟濫炸,有的部隊糧食隻能滿足25%的日常需求。為此,志願軍利用第三次戰役后的間隙,於1951年1月22日召開了第一屆后勤會議,會議認為“戰爭的現代化,促使后勤工作從落后的階段向現代化、正規化的階段轉變……后勤要以新的指導思想、新的保障方法、新的工作制度,不斷適應這一歷史性的重大轉變”。此后,志願軍后勤得到大力加強,建立了3條固定兵站線支援部隊作戰。陣地戰時,志願軍構建了戰略戰役戰術相銜接的保障體系,在戰役戰術層面,以后勤分部為支撐、以軍后勤建制保障為主體,形成了既分工明確又密切配合,分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結合,適應志願軍東西南三面作戰的后勤網狀保障體系。

穩定可靠的后勤保障體系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打勝仗的戰略支撐。現代戰爭具有鮮明的體系對抗性,后勤作為聯合作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更加強調體系建設、體系保障,必須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將聯勤保障力量、各軍種后勤保障力量和地方支前力量融合為一個整體,為聯合作戰提供精確高效的物質和技術支撐。

應對新技術、新挑戰,實現戰火中快速轉型

物質的力量需要物質去摧毀。抗美援朝戰爭既是“氣”和“鋼”的較量,也是技術水平的較量。志願軍入朝初期,裝備落后。為改善志願軍裝備技術水平,我國從蘇聯購買了許多裝備,噴氣式戰機、坦克、火炮等新型裝備陸續入朝。逐步換裝的志願軍戰斗力快速增長,同時技術保障問題也迅速顯現。

志願軍直接借鑒蘇軍做法,團以上各級建立了軍械保障機構,組織應急培訓提高后勤人員技術水平,逐步形成了裝備技術保障體系。志願軍某坦克師在朝作戰16個月,共修復坦克、汽車1015輛次,火炮57門,高射機槍38挺,機械化裝備保障能力快速提升。同時,后勤裝備也向機械化邁進了一大步,火車、汽車成為主要運輸工具,鐵路運輸達68萬多車皮,各汽車團運輸達150萬多台次,搶修運輸、防衛等設施不計其數。1952年初,敵人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喪心病狂地實施了細菌戰。全國醫務工作者爭先恐后地奔赴朝鮮戰場,大量專家親臨一線。2月20日,第一批340萬份疫苗和相關用品開始向前線轉運,志願軍部隊的預防接種率達到93%以上,同時還給朝鮮群眾注射疫苗132萬人次。在組織嚴密的群眾性科技防疫面前,敵人的陰謀再次破產。

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研究戰爭,吸收新科技,快速完成作戰轉型、后勤轉型。現代戰爭正向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戰爭轉變,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並拓展新的對抗形式和空間領域。這些新技術、新挑戰必將極大推動我軍后勤向世界一流軍隊后勤轉變。

應對封鎖戰、絞殺戰,建設打不爛炸不斷運輸線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不對稱戰爭,敵人妄圖憑借空中優勢,切斷我軍后勤補給線,使祖國人民節衣縮食提供的后勤支援無法送達前線,以達成“釜底抽薪”的作戰目的。

1951年8月,美軍乘朝鮮北方發生特大洪水之機發動空中“絞殺戰”,叫囂要阻斷“所有的公路交通、鐵路交通”,摧毀“各條路線上的每一輛車、每一座橋梁”。志願軍則以大無畏革命精神、人民支援必達前線的堅定意志和軍事民主創新,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絞殺戰”,建立起“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汽車兵“找規律、錯時間、鑽空子”,創造了許多對付敵機轟炸掃射的行車辦法,使汽車的損失率從40%降低到百分之零點幾。鐵道兵創造了“集體直達”“分段倒運”“片面運輸”“合並運轉”“頂牛過江”“當當隊”“水下橋”等一系列有效做法,憑借勇敢和技術,創造了“敵隨炸,我隨修,路隨通”的奇跡。同時,志願軍后勤防衛能力不斷增強,先后共擊落敵機109架、擊傷698架,捕獲及殲滅敵特和空降兵近1300名。1952年5月31日,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裡特在記者招待會上不得不承認:“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跡。”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后勤在巨大困難面前從不退縮,堅守“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信念,千方百計想辦法、群策群力搞創新。未來戰爭聯合勤務保障面臨的形勢更復雜,隻有把新科技與創新思維結合起來,才能不斷創造新的保障奇跡。

應對底子薄、消耗大,煥發人民后勤無盡保障力

出兵朝鮮前,最令人擔心的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能否支撐起這樣一場現代戰爭?事實雄辯証明,隻要人民群眾支持就一定能打勝仗,因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一把炒面、一把雪”曾是志願軍入朝初期的真實寫照。為了保証前線的最低供給,全國上下曾出現“男女老幼齊動員,家家戶戶炒炒面”的動人景象。周恩來總理還抽出時間和機關干部一起炒炒面。第一次戰役結束后僅20多天的時間,第一批400萬斤炒面就送到前線。全國人民視志願軍為“最可愛的人”,掀起了踴躍支前的熱潮,各地的餅干及肉、蛋、蔬菜等制成品不斷送往前方。截至1951年10月,全國鐵路系統志願赴朝的員工達6100余人。志願赴朝服務的汽車司機,僅據東北地區的1951年6月統計就有5571人,佔當時東北地區司機總數51.6%。3年中,從國內前運的后勤物資達9600余種、260多萬噸,人民群眾的捐款能夠購買幾千架飛機。

人民軍隊為了人民,必然得到人民的全力支持。適應未來戰爭就要把國防和軍隊建設植根於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加速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實現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斗力深度融合,從而不斷提高聯合作戰能力,有效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並打贏戰爭。(劉分良 施恆驍 王展正)

(責編:葉知春、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