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畔,永遠銘記最可愛的人
——遼寧省丹東市開展“英雄城市尋英雄,英雄城市學英雄”活動紀事
奔流不息的鴨綠江水,氤氳著兩岸的風景。斷壁殘垣的鴨綠江斷橋,記錄著昔日的滄桑。提起遼寧省丹東市(原安東市),人們自然會想起抗美援朝那場偉大的戰爭。這座經歷戰火洗禮的城市,是抗美援朝堅強的大后方。這裡見証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和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見証了中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和志願軍將士敢打必勝的血性鐵骨,這裡是許多志願軍老兵魂牽夢縈的地方。
春華秋實,四季流轉。在丹東城北的一座小山上,巍然聳立著抗美援朝紀念塔,紀念塔周圍矗立著4處志願軍將士的群雕。在志願軍將士群雕的“注目”下,幾十年來,丹東軍地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勵廣大軍民賡續紅色血脈,建設英雄城市,鞏固強大國防,讓這座“紅色東方之城”的底色愈發深厚。
28萬人民訂立愛國公約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來到鴨綠江邊,站在斷橋旁,仿佛仍能聽到當年戰斗的號角、炮火的轟鳴。
1950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那一年,丹東全市28萬人民訂立愛國公約,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血給血,要什麼就給什麼,要多少就給多少……以各種不同形式表達著相同的心聲: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丹東有兩萬多名青年踴躍參軍,數萬名民工奔赴前線,丹東人民義務獻血58萬毫升、捐獻96億元(舊幣)支援戰爭,全市3萬多名婦女為志願軍官兵做鞋38萬8千多雙、大衣1萬多件、棉被3萬多床……
鴨綠江斷橋上的彈孔和殘痕,記錄著敵機轟炸的野蠻,也訴說著丹東的榮光。整個抗美援朝期間,丹東共涌現出各類英模人物2000多人。
鴨綠江水靜靜流淌,歲月逐漸撫平了戰爭的創傷。這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早已融入丹東的血脈,成為丹東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丹東軍地有關部門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丹東現有抗美援朝參戰老兵1138人。而每名老兵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戰斗經歷,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傳承紅色基因,丹東市委宣傳部、丹東軍分區、丹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共同發起“英雄城市尋英雄,英雄城市學英雄”系列活動。
丹東市委宣傳部組織廣播電視台、抗美援朝紀念館和社會力量聯合出動,搶救性拍攝抗美援朝口述史《銘記》。以“尋找最可愛的人、講述最可愛的人”為主線,重點採訪志願軍老戰士、支前模范和鐵路、電力等國防動員戰線老職工,通過親歷者和見証人的講述,加深人們對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激發愛國強軍正能量。
112名老兵口述實錄
讓英雄的故事傳遍千家萬戶
《孫景坤:赫赫戰功,深藏功名》《劉克仁:九死一生,始終無悔》《何良才:機智勇敢,通信立功》……8月31日,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開播。同一時間,丹東市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多平台聯動,刊登播放抗美援朝老戰士系列報道。他們把這些英雄的事跡作為國防教育的鮮活教材,全方位、多渠道向全社會發布,營造英雄城市學英雄的濃厚氛圍。一個個英雄的形象走進人們視野,一個個英雄的故事傳遍千家萬戶。
丹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江宏立告訴記者,在採訪對象的選擇上,他們力求兼顧各次戰役和重大事件,兼顧各兵種、各部隊,兼顧各個省市。目前,他們已完成112人的採訪,其中有一級戰斗英雄張積慧,二級戰斗英雄鄭起、韓德彩,白雲山團副政委呂品,南啟祥、白清林、程茂友等一批老將軍,《英雄兒女》王成原型之一蔣慶泉,一等功臣孫景坤,102歲獨臂戰斗英雄蔣文,最小的志願軍女戰士劉軍……還有鐵路、電業等各行業的支前模范。
每集紀錄片以一位抗美援朝親歷者的講述為主,輔之以抗美援朝史料畫面等。為吸引各年齡段的受眾,他們根據不同播出平台,分別制作、精准推送相關視頻。如時政新聞類節目,每集時長為5分鐘左右﹔短視頻在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台發布﹔在央視紀錄頻道則推出時長45分鐘的節目。
“我們就像打仗一樣,同時間賽跑。”《銘記》欄目編導之一、丹東電視台記者張萍說,在採訪韓德彩老英雄的過程中,老英雄緊緊抓住她的手,反復說了好幾遍“再晚,就來不及了”。
同張萍一樣,《銘記》欄目的主創人員懷著一顆赤誠初心加入採編隊伍,讓採訪活動變成一次“關愛最可愛的人”公益活動。在完成攝制任務的同時,他們還為採訪中了解到的生活困難、身患重病的志願軍老英雄、支前模范募集慰問金或慰問品,送去溫暖和關愛。
如今,《銘記》欄目的收視率越來越高,影響范圍越來越廣。一些中央媒體提出合作意向,多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主動提供採訪線索。丹東市委宣傳部領導表示,《銘記》不會止步,他們將繼續採訪下去,把它打造成一個紅色文化公益品牌。
丹東軍分區政治委員李軍說:“對健在的志願軍老英雄加緊進行搶救性採訪,通過親歷口述,並結合史實,還原歷史原貌,大力宣傳他們的事跡,就是希望盡可能地展現老英雄們走過的崢嶸歲月,向最可愛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110處紅色紀念地挂牌
代代相傳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我的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這次,在斷橋邊我仿佛看到了他和戰友年輕時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樣子。想到他們鏖戰長津湖、血戰上甘嶺……心中有說不出的激動。”國慶期間,前來丹東旅游的湖北游客張慶業激動地說,在他身后,霓虹閃爍的鴨綠江斷橋游客不斷,遠處傳來陣陣氣勢磅礡的紅色歌曲合唱,歲月如此靜好,仿佛遙遙致敬那些曾為祖國負重前行的志願軍將士。
“這是上河口鐵路橋遺址。為守衛它,我和家人為志願軍上山拉過炮、打掩體、送彈藥﹔為守衛它,志願軍高炮打下過入侵的美軍戰機。這座橋為志願軍赴朝作戰開辟了一條運輸通道。”10月2日,在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河口村,81歲高齡的李鳳彬老人正為游客講述年輕時護衛鐵橋的故事。
在丹東,紅色景點有了銀齡志願者,不少抗美援朝戰爭遺址遺跡還有了銘牌。市民周先生告訴記者,他在“丹東發布”微信公眾號上看到該市為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安裝銘牌活動后非常感動:“在當年抗美援朝的地方豎立銘牌,讓人們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這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大家不忘歷史,代代相傳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為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國防教育模式,丹東市委、市政府對110處抗美援朝戰爭遺址、遺跡、紀念地進行全面修復,推出“一館多址”抗美援朝連線紅色游,為社會各界開展國防教育提供平台。
重新修復開館的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前指揮機關舊址、空軍指揮所舊址、志願軍駐安東辦事處舊址、鋼鐵運輸線起點上的兩座橋梁舊址、大山深處的抗美援朝后方基地……110處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和紀念地挂牌活動正在推進,不久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游客眼前。“在深入挖掘我市紅色史料、紅色革命遺跡遺址和紅色文化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去做的,我們要把講好丹東紅色故事的系列工作堅持下去,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通過傳承紅色基因立德樹人,告慰197653位志願軍先烈英靈。”丹東市委宣傳部領導說。
“1950年10月,志願軍炮兵第1師入朝前夕,在丹東集結待命,進行戰前動員,戰士們群情振奮、斗志高昂。時任志願軍炮兵1師第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被戰友們高漲的戰斗情緒所感染,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下一首出征詩《打敗美帝野心狼》(后被譜曲並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這裡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歌詞的誕生地。”在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斷橋遺址,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館長解本勝講述完麻扶搖創作《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故事后,帶領游客一同唱響那熟悉的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