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自我 高飛遠航
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一大隊主動求變推進轉型
雙機起飛。劉暢攝
入夜的高原機場,被薄薄的霧氣籠罩。振翅待飛的戰鷹,發出的巨大轟鳴聲震耳欲聾。
指揮塔台裡,各類值班人員端坐在電腦前緊盯屏幕。隨著報告聲傳來,整個世界仿佛安靜下來,隻剩下心跳聲。
雪域高原一度是世界航空領域的飛行禁區。然而,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卻在高原天空書寫了許多個“第一”。
今晚,他們又將邁出新的訓練腳步。
隨著起飛命令下達,數架戰機破霧穿雲,在夜空中留下一條條壯麗的航跡。旅領導告訴記者,擔綱闖關探路的正是該旅飛行一大隊的飛行員。
天空,是高遠和遼闊的戰場。隻有對勝戰充滿強烈渴望,才能把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大隊飛行員正是在這種“渴望”催動下,矢志練兵、主動轉型,成為聞名全旅甚至各航空兵部隊的“鋒銳”。
飛行大隊,是空軍航空兵部隊練兵備戰的基本單元。聚焦一大隊的奮飛航跡,我們試圖去透視大國雄鷹的練兵之變……
從“金頭盔”到“金頭盔+”
清晨,雅魯藏布江上的薄霧漸漸散去,江水波瀾不驚。天穹如同未睡醒,一片寧靜。
江畔,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一大隊副大隊長鐘之晨帶齊裝備,和戰友登上前往外場的車,准備進行又一個飛行日的訓練。
“今天的飛行課目依然是‘突破自我’。”他開玩笑說,這兩年,自己天天感覺“如履薄冰”。
隨著起飛信號發出,鋼鐵戰鷹拖著淡藍色尾焰直沖雲霄。
大仰角拉升、轉彎、盤旋,4架戰機抵達預定空域,紅藍雙方立即兩兩組成編隊,建立進攻航線。
紅方僚機戰術動作花樣迭出,意在誘“敵”上當。駕駛紅方長機的鐘之晨不斷拉升高度,伺機在“敵”后方鎖定……
藍方很快識破他們的計劃,迅速擺脫。轉眼,藍方抓住有利時機擊落紅方僚機。原本搶佔先機的紅方在對抗中落了下風。不多時,鐘之晨也在藍方雙機協同攻擊下落敗。
返航,走下戰機,鐘之晨才道破自己“如履薄冰”的原因:這裡的空戰訓練難度堪比“金頭盔”之戰。而今天擊敗他的藍方飛行員,正是全旅最年輕的“金頭盔”劉功昭。
“金頭盔”,被殲擊機飛行員視為頂尖榮譽,也使這個大隊聲名鵲起——
首屆“金頭盔”之戰,時任一大隊大隊長蔣佳冀和戰友密切配合,靈活運用機載雷達和電子干擾設備搶佔電磁優勢,抓住戰機,以絕對優勢完勝對手,雙雙斬獲“金頭盔”。
此后幾年間,一大隊或從一大隊走出去的該旅飛行員,先后9獲“金頭盔”。
“金頭盔”的輝映下,一大隊先后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3次,多次受到上級表彰……
然而,“金頭盔”就等於勝戰的把握嗎?從1頂“金頭盔”到9頂“金頭盔”,在他們看來,累積的不僅是榮譽,還是憂患。
“奪得‘金頭盔’固然好,但一個單位一直盯著一個獎項去拼搏,是經不起考驗的。”大隊教導員谷春哲記憶猶新:一次重大演習,飛行員張壽海與何星遭遇強“敵”,最后雖然憑借魄力與膽氣險勝,但也深深體會到“走單騎”與“群英會”的能力差——“敵人是體系作戰,我們還熱衷於單打獨斗,怎麼能確保勝利?”
議戰議訓時,這一戰例被擺上桌面剖析。大隊領導形成共識:既要努力成為飛行員思想認識的掌舵人,更要成為部隊訓練理念的探路者。
一次次戰例學習研究,一次次戰法創新驗証,“距離真正的打贏還有多少路要走”,答案似乎越辯越明:在戰爭形態的時代演進中,必須實現從“金頭盔”到“金頭盔+”的跨越。
那麼,“金頭盔+”到底“+”什麼、怎麼“+”?這個大隊邁出了更新更勇敢的步伐。
“要素+”——他們與多型殲擊機、預警機、特種機常態化開展協同訓練,與多類海軍艦艇展開聯合訓練﹔
“智慧+”——他們自主鑽研試訓,運用地理科學創新出突防突擊新戰法,在大項演習中嶄露鋒芒﹔
“保障+”——他們立足險難條件,推進飛行員自主加油、裝傘、充氧、充氮訓練,降低戰時環境條件依賴。
前不久,這個大隊在駐訓中設置“熱加油”“熱裝傘”等7個實戰化課目,戰斗力建設質效顯著提升。
既要“制勝”更要“智勝”
一次戰法驗証演練,讓飛行員王猛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人物”——
第一場較量,王猛和戰友駕機擔負掩護任務。
他們“舍身炸碉堡”,主動闖入防空火力網,憑借過硬飛行本領吸引了對方大部分的兵力火力精力,為主攻兵力爭取了空間和時間。但可惜的是,他們最后還是“壯烈犧牲”。
這麼“勇敢”的方法,在未來作戰中真的有奇效嗎?
下一場較量,王猛和戰友駕駛戰機再次升空。
這一回,他們出其不意突入“敵”陣,運用電子戰法干擾欺騙對手視聽,造成對手判斷失誤后,又巧妙脫身,成功掩護主攻兵力突防。
復盤時,對手丟下一句玩笑話:沒想到“勇士”變成了“騙子”……
兵者,詭道也。在王猛看來,作為軍人,要“制勝”,更要追求“智勝”。
“過去我們說要有‘逢敵亮劍’的戰斗精神,現在要經常想一想,在‘敢’和‘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取勝辦法?”討論中,飛行員們談起兩個案例。
——過時之勇不可取。一次對抗,一名飛行員駕駛新型戰機執行對地突擊任務,他採用各種戰術動作規避對方電子干擾,卻想不起採用相應電子對抗手段,就能發揮新機信息優勢,事半功倍。
——一己之勇不足道。一次演練,一名飛行員使出渾身解數,飛出了裝備性能極限,在飛機邊界條件下摧毀目標。演練歸來卻被指揮員質問,為什麼不呼叫體系兵力支援,讓更有把握的“槍”去消滅敵人?他恍然大悟。
編制體制調整改革后,大隊人員變動,裝備升級換代,備戰打仗任務量持續加大,如何在訓練轉型中獲得發展新動能?大隊領導認識到,影響戰斗力建設的因素固然有技術發展、武器裝備及組織形態等問題,但最大的障礙是根植於頭腦的舊有思維方式。
“過去訓練中提倡大家突破難點、禁區,卻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環節:突破‘思維藩籬’。”大隊長陶晨說,“不少飛行員熱衷練極限動作,以飛出飛機的性能邊界為榮,獲得的榮譽多是‘苦勝’。現在想想,不是有了新裝備,飛好了訓練課目,戰場上就能奪得勝利。要佔領戰斗力的制高點,必須追求‘智勝’。”
又一個飛行日,戰機怒吼著鑽入雲霄。剛進入空戰區域,飛行員李超就被埋伏多時的對手鎖定。
尾后位置已暴露,對手隨時有發動攻擊的可能。他沒有亂了陣腳,一邊集中精力判斷干擾釋放時機,一邊打開加力擺出逃跑疑陣。就在敵機研判他的意圖時,李超找准時機,釋放干擾、緊急置尾,一氣呵成。
戰機在天空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后,對手進入李超的攻擊區。他找准時機發射導彈,一擊制敵。
李超告訴記者,在他看來,“智勝”是一種戰斗力,更是一種戰爭資源和資本。不是誰都能擁有這種資源,關鍵要讓這種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初的一次對抗演練,一大隊飛行員扮演紅方,駕駛2架戰機前往指定空域與藍方交手。
機動過程中突然接到導調組指令:臨時對另一方向的藍方地面火力單元實施定點打擊。
他們打破慣性思維,沒有直扑目標,而是由一部分兵力佯動,牽住敵人的“鼻子”,另一部分兵力利用戰場時空差,乘隙而入。最后不僅成功消滅藍方地面目標,還把藍方支援戰機拉入“陷阱”。
真正優秀的人是高於昨天的自己
夕陽漸漸西下,高原的晚風吹起河谷的沙塵。記者和飛行員一起登車,准備返回內場。
一天的訓練結束,“頭腦風暴”卻剛剛開始。這是一大隊的傳統課目——復盤。
不斷否定自己,在創新求變中謀發展,也是一大隊能夠站在全旅排頭兵位置的重要秘訣。
教導員谷春哲說,如何讓人人都向取得的成績提出問號,立起靶標“向我開炮”,考驗著大隊領導的工作智慧。
平時一有時間,他就沉到飛行員中間,面對面交流溝通,征求大家意見,引導飛行員打破傳統觀念,進行思維升級。
1小時飛行訓練,2小時復盤總結﹔白天訓練,晚上復盤。“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谷春哲說,飛行員有了一個新口號:真正優秀的人不是高於別人,而是高於昨天的自己。
去年,一大隊奉命執行某項訓練任務,兩名飛行員對彈藥使用問題產生了激烈爭執。
一名飛行員認為,使用現有某型彈藥的戰術戰法比較成熟。使用新型彈藥,要重新計算兵力運用、攻擊距離、進攻航線等,一切都是未知數。
另一名飛行員則認為,使用新型彈藥,更貼近於實戰要求。不僅能摸清新的底數,還能研究新的戰術戰法,在突破自我中成長。
“沒有最好的方法,隻有最適合的方案。”說起這次爭論,飛行員姜斌說,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目標,使用的彈藥肯定不一樣。隻要能達到最終打擊效果,那就是最合適的。但正是這種激烈的思維碰撞,讓他們做出了正確選擇。
飛行員王猛提出某項戰法忽視了態勢感知,對“敵”運動趨勢、作戰意圖等判斷有誤差。
他們在制訂訓練計劃時,就著意安排紅藍雙方互為對手驗証。組織不同的人擔任紅藍雙方角色,在多種情況下過招,摸清問題真偽,找出解決辦法。
“當你在原本圓滿的答案中提出疑問和否定,然后再進步,那種成就感、獲得感難以估量。”王猛認為,正是這種成長進步的空間和價值,奠定了一批批飛行員快速拔節成長的基礎。
去年夏天,一大隊飛行員在驗証某型彈藥對地打擊效果時,發現與預想結果有所偏差。
廠家明確告訴他們“彈藥沒問題”。但是射擊諸元、參數正確,氣象、靶標都在計劃之內,為什麼會有偏差?
一大隊憑著不解決問題不撒手的精神,在大隊領導帶領下,一幀一幀回放視頻、一點一點查閱資料,尋找原因。他們還邀請專家和科研院所人員一起研究。最終,他們通過一次次飛行、一枚枚實彈論証,總結出用彈經驗,有效修正了偏差。
今晚的復盤,他們又質疑了白天的訓練成績,提出了兩項關於高原飛行、目標識別的訓練改進方案。大隊長陶晨說,新難題總會有,隻要堅持用新理念、新思維、新做法來破解,戰機一定會繼續高飛遠航。(郭豐寬、范離、郭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