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體評估海軍發展戰略
近日,澳大利亞召開兩年一度的印太海上力量會議,40多國海軍代表悉數到場。不少澳大利亞媒體將此次會議形容為澳大利亞海軍近期交出的“最值得稱贊的作業”。也有媒體認為,這樣的夸贊是自說自話——他們難以接受澳大利亞海上力量不像宣揚中那般強大。
戰略目標不符合國情
澳大利亞“作戰軍官”網站認為,澳海軍最大的缺陷是其戰略目標不符合國情。根據澳大利亞2020年發布的國防戰略,澳海軍的目標是幫助本國政府實現“塑造、威懾和反應”戰略,但該戰略根本無法有效推進。這是因為,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至少需要一名國家安全顧問負責具體協調,但2013年澳大利亞廢除了相關職位,將其職能拆解后移交國防部。作為“兼職協調員”,澳國防部顯然缺乏動員其他政府部門的能力和威望。
更糟的是,該戰略完全是為迎合美國的戰略需求而設計,沒有從根本上考慮澳大利亞所處的地緣環境。該國當務之急是設計、打造一支可在群島區域執行任務並取得勝利的海上力量。制定海上戰略時,應充分考慮群島作戰需求。
此外,澳大利亞海上力量的發展得不到資金保障。按照計劃,2020財年至2021財年、2023財年至2024財年,澳海軍裝備採購預算總計達178億澳元(1澳元約合4.7元人民幣),但實際隻能支付53億澳元。這其中僅“未來潛艇”項目,就將花費至少32億澳元。
主力艦艇戰力存疑
澳海軍目前裝備有6艘柯林斯級常規潛艇和8艘安扎克級導彈護衛艦。這兩款主力艦艇均面臨老舊過時等問題。
柯林斯級潛艇使用的是20世紀80年代的技術,未安裝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AIP),缺乏長期水下作戰能力。最新一艘該級潛艇都已服役近20年。澳大利亞此前撕毀了與法國簽訂的常規動力潛艇採購合同,轉而尋求美國、英國提供的技術完成核潛艇設計和建造工作,這意味著柯林斯級潛艇短期內將沒有繼任者。
安扎克級護衛艦的服役時間與柯林斯級潛艇相差無幾,盡管號稱“南半球最強護衛艦”,但其在技術等方面仍存在缺陷。該艦隻有8個導彈垂直發射單元,若與裝備64個甚至96個導彈垂直發射單元的先進戰艦對抗,結果顯而易見。
裝備發展脫離現實
“作戰軍官”網站認為,要彌補澳海軍的缺陷,首先需要立足現實發展優勢裝備。比如,為阿拉弗拉級近海巡邏艇加裝反艦導彈或拖曳陣列聲吶,讓這種1800噸的小型戰艦在群島作戰中發揮作用。其次,艦艇設計和建造切忌貪大求全。文章稱,澳海軍應減少建造大型、復雜、精密,且需耗費數十年才能完工的艦艇,把關注重點放在小型化、簡單化的模塊系統搭建和按需組合上。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不能過分依賴外國技術。僅鑽研生產工藝,卻不提升裝備自主設計水平,最終還是會受制於人。(束婷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