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老兵龍凡——
追尋雷鋒那樣的青春

青春是什麼?
雷鋒在日記中,這樣詮釋青春的意義:“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隻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60多年來,雷鋒飽蘸青春熱血寫成的這句話,幫助無數奮斗者找到前行的方向。遼寧省軍區沈陽第一退休干部休養所老干部龍凡,就是其中之一。
從穿上軍裝那天起,為了野戰給水事業,為了軍民需要,龍凡帶領團隊翻山越嶺,在三北大地勘探水源、採集水文地質數據,為邊海防部隊和工農牧業單位解決缺水難題。年逾花甲,他依然奮戰在科研戰線,為我國水源探測和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
退休后,龍凡沒有停下腳步,在全民國防教育的新戰場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講台上,開啟了另一份“青春事業”。
今年,龍凡已經80歲。懷著滿滿的熱情,他依然整日忙碌著,步履不停追尋雷鋒那樣的青春……
求 學
雷鋒為我點亮航燈
1945年,龍凡出生在湖南湘潭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因父母工作原因,他從小在北京長大。16歲那年,他以全優成績從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升入高中。
父親原本盼他“子承父業”,在直線電機領域干出一番事業。沒想到,因意外看到一部反映地質勘探隊員野外工作生活的紀錄片,龍凡被地質隊員不畏艱險、為國家探礦尋水的事跡感染,決意從高中轉到一所地質學校去,將來當一名勘探隊員。
雖然父母和老師紛紛反對,龍凡還是執意轉了學,學習地球物理勘探專業。不想,他轉到地質學校才一年多,全班有近半數的同學退了學。
原來,野外作業非常艱苦。一次學校組織野外實習,僅僅1個月的風吹日晒,就讓大家變得又黑又瘦,狼狽不堪。想到畢業后還要繼續奮戰在荒山野嶺,許多同學打了退堂鼓。
眼看昔日熱鬧的教室、宿舍越來越冷清,龍凡的心也變得空蕩蕩的。就在這個時候,毛澤東同志題詞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龍凡心中的熱血,再次激蕩起來。
“雷鋒為我點亮了航燈。”龍凡回憶,那段日子,他認真閱讀《雷鋒日記》,並大段大段抄在日記本上。在龍凡保存至今的一本日記本扉頁,筆者看到他60多年前端端正正的字跡:“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
“雷鋒精神教育了我,激勵我下定決心把青春獻給地質事業。”龍凡說,他立志像雷鋒那樣“永遠力爭上游”“永遠忘我勞動”“永遠謙虛”,讓自己的一生永葆革命青春。
跋 涉
願做一名尋水的兵
1965年,龍凡從地質學校畢業,放棄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機會,要求到偏遠艱苦地區去建功立業。
臨行前,他寫下一首充滿青春理想與激情的詩——
“有人說邊疆太冷/風雪莽莽/有人說塞外太苦/遠離家鄉/我說,革命戰士走天涯/志在邊疆展才華……”
龍凡躊躇滿志,可來到塞北大漠,他的一腔詩情覆蓋了一層“黃沙”。
那天,在大漠深處的一個村庄,他遠遠地看見許多人排著長隊,從村頭一眼老井向遠處延伸。井水太少,一個男孩腰上系好繩子,下到井裡,一瓢瓢把水舀到桶裡,井邊的人再用轱轆把水桶搖上來。
轱轆轉動聲“吱呀吱呀”,像是一聲聲泣訴。當天夜裡,龍凡失眠了。“我這個搞勘探的,不能眼睜睜看著人們為了吃水而煎熬。”大漠深處,他以更大的動力,踏上尋水的路。
一座沙丘一座沙丘跋涉,一個點位一個點位勘測……這條路,龍凡一走就是9年。1974年,龍凡迎來人生中一個新起點——基建工程兵部隊新組建一支水文地質部隊,29歲的龍凡成為首批被特招入伍的專業技術骨干。穿上軍裝的龍凡在日記本上抒發心志:願做一名尋水的兵。
那年盛夏,“黃毛風”刮得對面兩三米看不清人,龍凡和戰友們與給養車失去聯系。斷水斷糧3天,他們扒開濕沙吮吸潮氣,餓了嚼幾口沙坑裡的野草根,終於渡過難關。還有一年冬天野外勘探時,龍凡幾次昏倒在雪地上。組織上送他回北京治療,醫生判斷是過度勞累使神經系統嚴重損傷。憑借頑強的意志,龍凡從病床上爬起來,不顧勸阻回到大漠。看到他包裡裝的全是藥,戰友們感慨:“你又回來拼命來了!”
又是數年過去。三北大地,龍凡帶領團隊找到的清泉,帶著清涼的氣息,滋潤了無數軍民。
為了尋水,這位家在北京的老兵,越走離繁華越遠。其間,按照政策規定,龍凡有幾次機會調回北京,給妻子和兩個女兒一個安穩的家。他不是不想讓家人過得好一點,可一想到大漠人對水的渴求,他說什麼也放不下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總想著家庭的幸福、個人的安逸可以再等等……
助 學
陽光照進孩子心田
多年來,經常一出差就是幾個月的龍凡,與親人靠尺素傳情。一直以來,他心中還惦念著一個特殊的“親人”——家住遼寧山溝的李福龍。
當時,13歲的李福龍因家庭突遭變故,和3個姐姐面臨輟學。時任原沈陽軍區某工程科研設計所副所長的龍凡通過“希望工程”了解情況后,決定幫助他們。
“隻要你們肯學習,今后上高中、讀大學,費用由我來出……”在給李福龍姐弟的第一封信中,龍凡這樣寫道,並隨信寄去學費和生活費。
“那封信就像一束陽光,照進我們的心裡。”李福龍說,此后“龍叔叔”幾乎每個月都與他們通一次信,關心他們的成長進步。
李福龍對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倍加珍惜,成績在班裡始終名列前茅。高考填報志願時,李福龍選擇報考原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我希望成為像龍叔叔那樣的人。”
在軍校學習期間,李福龍省吃儉用,用節省下來的津貼補貼家用。龍凡“助學”的重點,傾注在對李福龍的思想引導上。
一次對話中,龍凡感慨,高端機械設計上的短板制約了研究攻關。李福龍把這句話聽進心裡,本科畢業后考取了相關專業研究生,一直讀到博士。畢業后,面對多個崗位,李福龍毅然追隨“龍叔叔”的腳步,來到龍凡工作的設計所。
“我們所干的工作,不是坐在辦公室就能干好的。要像雷鋒那樣,做高山岩石之鬆,不做湖岸河旁之柳……”謹記“龍叔叔”的教誨,李福龍鉚在基層搞科研,取得的技術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幫助李福龍開始,這些年,龍凡先后資助十幾個孩子讀書。“幫助孩子,不僅是從經濟上資助,更重要的是精神激勵。”提到自己幫助過的孩子,龍凡一臉笑容。
宣 講
雷鋒精神拂潤校園
退休后,龍凡待在家裡的日子變多了,可在他的兩個女兒眼中,父親的生活依然離不開一個“忙”字。這些年,龍凡一直“站”在全民國防教育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講台上。
投身軍旅幾十年,一輩子搞水文地質研究,對龍凡來說,給普通聽眾講課不算難事,可他從不因此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沒有講座邀約的時候,父親就待在家裡,一遍遍打磨制作講座的幻燈片。”龍凡的女兒們說,父親的宣講內容不是固定的,他會根據聽眾需要,結合時間節點,有針對性地准備新的課程。
去年,在為沈陽市皇姑區中小學學生講課時,龍凡以皇姑區的地理位置為切入點,帶領學生深入了解皇姑區的歷史、地理文化。同時,他還從皇姑區的“昆山中路”“長江街”等街道名稱出發,帶領學生了解祖國更多地區的風土人情。
如今就讀於國防科技大學的李雲宸,就是在一場講座中,認識了“龍爺爺”。
“我在撫順雷鋒小學讀書時,有一次龍爺爺到我們學校宣講。作為學生代表,我為他戴上紅領巾。”李雲宸說,那天聽“龍爺爺”講述大漠尋水的故事后,他對如何學習雷鋒有了更多思考——“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就是學雷鋒”。
2021年,李雲宸以優異成績考入國防科技大學。2023年,龍凡應邀到國防科技大學宣講時,特意去看望李雲宸,並給他帶去在撫順雷鋒小學宣講時留存下來的另一條紅領巾。“雲宸在學業上取得階段性成功,希望雷鋒精神繼續照亮他未來的路。”龍凡說。
如今,80歲的龍凡,依然擔任幾十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幾乎每個星期,他都會走進校園,和孩子們在一起。“很多孩子和福龍、雲宸一樣,我是從小看著長大的。”龍凡說,每當看到孩子們成長成才,他都很有成就感,內心無比幸福。
3月3日,沈陽市各中小學將正式開學。這幾天,龍凡正為“開學第一課”認真准備。
春天裡,這位一生傾情於“水”的老兵,懷著雷鋒那樣的青春熱情,潤澤著更多青少年的心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