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兵器大觀丨一座博物館見証的強軍夢想

2025年09月05日09:06 |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金秋時節,天高雲淡。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以下簡稱“軍博”)南門前,幾乎天天人頭攢動。

在軍博開放日,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工作人員引導下,走進這座雄偉高大的建筑,也走進了以兵器為橋梁紐帶的中國革命發展史。

軍博展出的我軍現役主戰裝備模型。

從斑駁老舊的輕武器到煥然一新的現代化裝備,從繳獲來的武器裝備到我國自研的武器裝備……一連幾天,記者在各個展廳裡一路尋訪,聆聽這些“鋼鐵見証者”背后的故事,感受著游客們用行動、語言、情感構成的濃厚氛圍,感受著他們在面對這些承載著歷史的兵器時,由衷流露出來的強國強軍夢想。

“如果先輩們有先進武器,他們的犧牲就不會那麼大了”

講解員為游客講解079功勛戰機背后的故事。

受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的感染,游客們格外關注抗日戰爭時期的兵器展品。

在二層西側展廳裡,“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是其近代歷次侵華戰爭的繼續”等字句出現在人們眼前,游客們的表情頓時嚴肅了起來。

茅山地區抗日游擊隊使用的“單打一”槍、瓊崖縱隊戰士使用過的手槍、東江縱隊東莞大隊大隊長張英組織隊伍抗日時使用的步管槍……面對這些簡陋的武器,來自江蘇鎮江的游客劉義對14歲的兒子說:“英雄們就是用這樣簡陋的武器打鬼子的,多不容易!”

一個展櫃前,聚集了五六名游客。展櫃裡,陳列著一根扁擔。旁邊的說明文字是:“1942年12月20日,民兵史啟太在反‘掃蕩’戰斗中使用的扁擔。他用此扁擔打死日軍2人,后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

“當年,國家積貧積弱,我們的武器不如敵人,有的甚至根本稱不上是兵器,每一次勝利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人群中,一位身著老式軍裝的游客脫口而出的這句話,像是給身旁站立的外孫說的,也像是給所有人說的。

交談中,記者得知,這名游客曾在駐酒泉某部服役。此次帶著外孫來北京,第二站就選擇了軍博。

這名游客解釋說:“我外孫對過去的歷史沒有太多的直觀了解。這次,我想讓他通過了解抗日軍民所使用的武器及巨大犧牲付出,明白其中的聯系,激勵他更努力地學習,將來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

“如果先輩們有先進武器,他們的犧牲就不會那麼大了。”一名年輕人說。

“年輕一代在展品前的沉思是很可貴的。”記者突然想到不久前採訪冉庄地道戰紀念館副館長時聽到的一句話,“就在這一刻,很多年輕人開始將自己的志向與國家需求統一在一起。”

電子留言台前,游客們紛紛寫下感言。

走進軍博的負一層,一輛美制坦克格外引人注目。旁邊的說明文字顯示,這輛坦克是中國人民志願軍1950年12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於朝鮮順川地區繳獲美軍的。

坦克車體高大,裝甲、履帶、車輪無不透露著一種厚實與堅固……從湖南株洲來的游客耿士強扭頭問同伴:“這麼大的鐵家伙,志願軍戰士是怎麼拿下它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館的一張照片中,耿士強找到了答案。照片上,一隊志願軍戰士正沿著一個斜坡爬向坡上的一輛美制坦克。幾名志願軍戰士中,有兩人緊攥著RPG-43反坦克手榴彈,另外一人肩扛著我國仿制的1951年式90毫米火箭筒。

“這兩種武器中,RPG-43反坦克手榴彈是蘇聯提供的,1951年式90毫米火箭筒是我國仿制自早一年繳獲的美制同類武器。”講解員的講述吸引著游客,“這些在當時來說較為先進的武器,構成了志願軍打擊強敵的‘鐵拳’。但是,使用它們必須距離坦克較近,比如用反坦克手榴彈,志願軍必須距離車體很近,才能攻擊到坦克的薄弱部位。”

講解員的解說,讓記者不由得想起了前面那位青年的話——如果先輩們有先進武器,他們的犧牲就不會那麼大了。

每一件兵器,都承載著艱苦卓絕的抗爭故事,承載著寧折不彎的民族氣節,承載著敢於以弱打強的英勇無畏。人們站在它們的面前,或傾聽,或追憶,或沉思。

在陸軍輕武器裝備技術展廳,記者認識了來自廣州的高中生黃梓新。令人欣喜的是,黃梓新能說出眼前很多裝備的性能參數。

黃梓新告訴記者,他爺爺曾經是一名軍人,經常向他講起軍營故事。作為一名高中生,黃梓新有意在將來報考軍校。前不久,他想利用開學前這段時間專程來軍博看一下,想法一經提出就獲得全家人支持。

黃梓新難掩內心激動:“這裡的展品提醒著我們,絕不能忘記歷史,絕不能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隻有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我們的拳頭才會變得更硬。這次來軍博,讓我更加堅定了參軍報國的信念。”

“所有的強大,都離不開先輩們用熱血鋪就的基石”

在軍博各個展廳,一個個講解員就像一塊塊磁鐵,吸引著一大群游客。

在079號功勛戰機旁,講解員為游客們講述王海及“王海大隊”的事跡。“用英雄的名字命名是一個單位的榮光,‘雷鋒班’‘黃繼光連’就是如此。王海所在的大隊也獲得了這樣的殊榮,被命名為‘王海大隊’。”幾十名游客,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神情都認真而專注,前面的10多個孩子仰著臉,緊盯著講解員,眼睛亮晶晶的。

“想參軍報國嗎?想成為英雄嗎?”講解員不忘提醒孩子們,“那可要好好學習呀。”

更多的歷史在講解員的講述中呈現出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我國負重前行的階段,我們先后自行研制了一批機型。強-5強擊機,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種雙發超聲速強擊機,1968年批量生產裝備部隊。研究強-5的同時,對殲-6的研制也在進行﹔殲-8殲擊機,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種殲擊機,1969年7月首飛……”

我國研制的步槍、我國研制的迫擊炮、我國研制的榴彈炮……當“我國研制”這4個字開始越來越多地在講解員口中出現時,游客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

“先輩們用忠誠與堅毅筑起了鋼鐵長城,應當受到人們的尊敬!”在地下一層展廳,陳列著兩枚紅旗-2防空導彈。當年我軍就是用這種導彈擊落了U-2高空偵察機。來自山西的學生程昊站在防空導彈前,像軍人那樣舉起右手庄重地敬禮。

在“領航強軍向復興——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展廳內,某部軍官張翔龍正在結合現地參觀,為視頻另一端的戰友們進行“雲講解”。

“從‘漢陽造’到殲-20,人民軍隊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答案就在這些展陳中,在無數先輩的犧牲奉獻裡,在每名中國軍人的堅實腳步下……”

視頻畫面中,山東艦、海南艦、殲-20、運-20等兵器模型相繼出現,引發一撥又一撥互動。

一名戰友感慨地說:“當年先輩們用血肉之軀擋住了敵人的鋼鐵洪流,今后我們會用智慧和汗水鑄造起保衛祖國的新長城。”

結束“雲講解”,張翔龍說:“參觀軍博后,我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闊步新征程,我們當以行動踐行理想,以奮斗書寫忠誠!”

在軍博一層大廳一張豎置的海報前,眾多游客紛紛舉起手機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一個由微博軍事聯合央廣軍事、軍博共同發起的“一人一句致敬人民英雄”祝福征集活動,正在火熱開展。記者點開網頁,一條條留言躍然於眼前:

“所有的歲月靜好,都是因為有人在為我們默默地負重前行﹔所有的強大,都離不開先輩們用熱血鋪就的基石。銘記這份悲壯與榮光,傳承先輩們的不屈精神,是我們對歷史最好的致敬!”

“從戰火紛飛的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無數英雄前輩獻身中國兵器事業,這些貢獻與付出不能忘、不敢忘。”

“這盛世如你所願,吾輩必當繼承遺志,砥礪前行。”

“我們要做的,是讓裝備在手中變得出神入化”

走進軍博各個展廳,如同步入時光長廊。在時間的軸線上,無數兵器及背后的英雄故事,共同繪就了中國人民軍事斗爭史的壯麗畫卷。

在日制立川九九式高級教練機旁,一名七八歲的孩子從機前繞看到機后。戴著白色旅游帽的奶奶拽著他的胳膊,將他拉到了說明文字前,邊看邊講解:“這架飛機是咱們在東北地區收繳的,后來用來訓練咱們的飛行員。”

“繳獲品能夠有效激發出人們的自豪感。因為,很多時候,繳獲是勝利的另一個代名詞。”一名講解員告訴記者,“軍博的藏品,有一大半是繳獲敵人的,其中不少在咱們中國軍人的手裡變成了英雄車、英雄炮。”

“英勇的先輩使用手中的武器造就了英雄的史詩。”這名講解員的話語中滿含真情,“這既是先輩們敢於亮劍、英勇戰斗的見証,也是人民軍隊在當時武器裝備落后於敵人的情況下不斷追求‘劍術高於人’的結果。”

在軍博,很多陳列的兵器都體現著這一點。

抗日戰爭中,我軍官兵在黃土嶺戰斗中,用一門普通的82迫擊炮,擊斃了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官兵用一門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擊落了10架敵機,這門炮所在班被志願軍總部授予“十顆紅星炮班”榮譽稱號。

“連隊現在列裝了新裝備,威力大了,應該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投入訓練?怎樣把武器裝備的效能發揮到極致?這是許多官兵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陸軍某部“紅軍炮兵連”干部張鑫生說,這一次,他特意利用休假期間來到軍博,近距離地感受先輩們的戰斗精神,尋找他們的勝戰密碼。

在這裡,張鑫生找到了答案。“武器裝備很重要,但比刀劍更有威力的是人的信仰與意志。”張鑫生說,“面對新裝備,我們要做的,是讓裝備在手中變得出神入化。”

張鑫生口中所說的新裝備,也體現在軍博的各個展廳中。

二樓的導彈武器裝備技術廳中,洲際導彈、彈道導彈、空地導彈、反坦克導彈模型或實物,成系列地呈現在游客們眼前,給人一種強大的沖擊力。牆上的大電子屏幕上,播放著導彈打擊目標的畫面。電子屏幕下,是一個偌大的沙盤,顯示著導彈的不同部署狀態。在解說詞中,“聯合作戰、全域作戰”等成為高頻詞,體現著我軍導彈已成體系發展部署和使用的現實圖景。

海軍武器裝備技術廳裡,同樣人流如織。一群學生剛進入大廳就連連驚呼。眼前,是航母編隊的模型。海上,我國的航母編隊整齊列陣,破浪前行﹔空中,預警機和各種戰斗機有序展開,與水面上的各種戰艦遙相呼應。巨大的電子屏幕上,深藍色的海水襯托得戰艦更加威武、高大。

在“領航強軍向復興——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展廳中,除了陳列著我軍現役主戰裝備模型,還展示了無人機、無人車、機器狗、外骨骼等裝備。

“面對這些我國自主創新、自己研制的裝備,感覺怎麼樣?”面對記者的提問,張鑫生的回答是12個字:履職更有底氣,打贏更有信心。

走出軍博大廳,記者的思考仍在繼續。剛剛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上,又一批讓人振奮的新裝備亮相。這種展示也是一種昭示: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劉 含 解放軍報記者 王 越 圖片由劉 含、強裕功攝)

(責編:彭靜、彭曉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