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與挪威防務合作引爭議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英國與挪威簽署一項價值100億英鎊(約合135億美元)的軍艦出口協議,約定由英國BAE系統公司為挪威海軍建造5艘26型護衛艦,挪威同時享有增購1艘的優先權,兩國還同步簽署多份戰略合作文件。外界認為,這一交易是英挪兩國深化防務合作的重要舉動。隨著合作落地,關於訂單優先級、軍備選擇合理性及歐洲軍工競爭的爭議也同步發酵,為這筆交易蒙上一層陰影。
極力促成交易
根據計劃,首艘護衛艦將於2029年交付,其余艦艇預計2030年開始交付。負責軍工產業及武器出口事務的英國副國防大臣波拉德表示,這是英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艦交易。
英國計劃將原本擬交付本國海軍的26型護衛艦3號艦“貝爾法斯特”號與4號艦“伯明翰”號優先移交挪威海軍,以此保障合同約定的交付時限。BAE系統公司還在英國國防部協調下,承諾將部分合作收益用於支持挪威本土國防工業發展,並在挪威建造26型護衛艦的維護設施。此外,合同附加條款顯示,挪威在艦艇力量緊缺的情況下,可租借英國海軍護衛艦使用。
挪威方面要求,出口挪威的26型護衛艦與英國海軍同型護衛艦採用相同技術規格,可搭載挪威自主採購的反潛直升機,並增配美制SPY7有源相控陣雷達、“宙斯盾”系統及MK41垂直發射系統。
暗含多重目的
外媒分析認為,英國之所以接納挪威在此次軍售中的一系列要求,是因為可從中獲取多方面實際利益。
其一,帶動產業發展。該訂單填補了BAE系統公司造船廠的生產空檔。按照原計劃,該船廠在完成英國海軍8艘26型護衛艦建造后,將面臨2至3年生產空白,可能出現人員流失、設施維護額外成本等問題,而新訂單能確保生產線持續運轉,避免產業資源閑置浪費。同時,400余家英國本土企業將參與項目,進一步帶動本土產業協同發展。
其二,增加民眾信心。斯塔默出任英國首相后,大力推行圍繞軍事能力建設與軍工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並於今年6月提出“轉向備戰狀態”的軍事現代化計劃,其中涉及提升軍工研發建造能力,以及“強化英國在北約的軍事影響力”等內容。此次簽署大額出口訂單是斯塔默政府推動軍工“復興”計劃以來取得的重要成果,英國國防大臣希利將其稱為“標志性事件”,並表示這將提升英國乃至歐洲民眾對英國軍事能力的信心。
其三,提升聯合行動水平。作為戰略協作的重要落地舉措,英挪兩國在簽署軍售合同的同時商議組建“北海聯盟”艦隊。根據規劃,該艦隊將由英國海軍8艘、挪威海軍5艘26型護衛艦組成,承擔北極地區海域的警戒巡邏任務。在26型護衛艦規模化部署前,該艦隊將先由其他型號艦艇混合編組。報道稱,此舉是英國與挪威為應對地緣格局變化採取的重要防務舉措,將加快兩國海上裝備一體化進程。待聯合艦隊正式投入運作后,雙方在訓練、演練及聯合行動中的軍事一體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引發多方爭議
事實上,輿論對此次交易並不看好。
英國部分媒體對優先保障挪威海軍軍艦建造進度表達不滿,認為這一決策“缺乏長遠規劃與綜合考量”。根據英國海軍規劃,26型護衛艦首艦“格拉斯哥”號最快於2026年底服役。有觀點指出,即使26型護衛艦的建造計劃按原進度推進,隨著服役已超30年的23型護衛艦逐步退役,預計2026至2027年英國海軍護衛艦數量可能減少至5艘甚至更少,能否正常執行出海任務存在不確定性。這一附帶多項條件的大額軍售合同可能擠佔造船廠生產資源,導致英國海軍8艘26型護衛艦及其他艦艇建造計劃推遲。
挪威國內對政府此次國防投資也存在質疑。挪威海軍學院軍事專家表示,法國、德國的護衛艦性能顯著優於26型護衛艦,且更符合挪威對防空能力的需求,此次選擇採購英國護衛艦更偏向“政治合作考量”,或對挪威自身軍備建設產生不利影響。
法國、德國等國媒體認為,這是英國“脫歐”后參與歐洲防務建設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其爭取“歐洲重新武裝”相關基金支持的行動,可能引發歐洲軍工領域競爭。(君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