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舞台:装扮无辜,善耍“两面派”。
日本早就意识到舆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争夺国际舆论这个“兵家津要”。当面临涉及主权等敏感事件或历史遗留问题时,日本往往利用话语体系跟西方更靠近的便利,装扮无辜,将自己描绘成同威胁世界和平的霸权主义作斗争,将争端的责任推向中方。多次指责中方无理取闹、故意挑起争端破坏两国关系,博取西方主流舆论的同情,其积极运作往往对西方国家领导人及其民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嫁祸于人,欲解危机。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后,日本经过50余家国内媒体舆论轮番炒作、误导民众后,于2012年策划“购岛”闹剧,安排记者森安健接受英国媒体《金融时报》采访,诬陷这一轮中日关系紧张是因中国人而起,撞船事件后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其实意在“缓和事态”,否则钓鱼岛可能被极度右翼分子买去,“可惜中国政府不理解”。这种谎话连篇的低级伎俩,实在是可笑至极!
2013年,安倍启动“地球仪”外交,如法炮制舆论,但国际社会已逐步看清其真实嘴脸,安倍的外交行动屡屡受挫。
从历史上看,日本的公关危机由来已久。早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就成功化解“袭击高升号”和“旅顺大屠杀”两大危机事件。攻占威海后,日本还在英国国际法专家面前演“样板戏”,救治中国战俘并在随军记者的见证下释放他们;礼送北洋舰队司令官丁汝昌的灵柩,以此在国际上树立“文明国家”的牌坊。
抢先占位,显示存在。在对外争端中,日本信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弱者往往会得到同情”,抢先占位、先入为主,显示“不公”。在对外事务中,自卫队数度欲破樊笼,走出国门在国际上显示存在。
为了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激活军国主义,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制造各种事端,特别是利用钓鱼岛及东海问题渲染“中国威胁论”。2013年10月23日,日本外务省在其官网上发布的所谓尖阁诸岛(我钓鱼岛)和竹岛(韩国称独岛)归属日本的视频,关于钓鱼岛的视频为1分28秒,关于竹岛的视频为1分26秒,声音和字幕为日语。外务省报道官表示,“此举旨在让国际社会正确理解日本领土问题”,但招致中韩两国的强烈抗议。
2013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当天,日本政府刻意安排东盟10国领导人会面,并集体签订了“经济发展协议”,但日本媒体并不宣传此次会议的经济议题,而是大肆炒作所谓的“日本与东盟国家高度关切海洋安全问题”,以此误导世界相信是中国单方挑起了海洋争端、威胁东亚安全。随后,安倍竟然就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一事,表示“将与有关国家合作,要求中国撤销可能妨碍飞行自由的一切措施”。
恶人告状,拉拢辩护。在诱导国际舆论时,日本往往会将自己装扮为争端的“受害人”,将中国包装成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一方。冷战之后,“中国威胁论”开始出现,日本积极配合经济威胁、军事威胁、粮食威胁、网络威胁、模式威胁等论调,帮助不少国家戴上“有色眼镜”,引发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质疑。但凡中日间发生争执,日本都会通过舆论、外交等途径,在国际上展开积极的游说造势。
2013年,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服役,《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进而成为东北亚地区唯一拥有航母的国家,并打算借此加强进入远洋的能力。日美等国家正在警惕东北亚军事平衡的变化。”
针对中国反日游行示威,日本媒体片面报道中国个别城市出现的民众过激行为,却选择性忽略掉更多城市里民众秩序井然游行的事实,给日本民众造成“日本人在中国受到侮辱”的错觉。
总之,日本出现以上“病态舆论”的根源,有部分政客的“高热不退”病根,还有不甘居岛国的扩张“刚需”,有东盟的间接支持、美国的双重标准影响,还有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声音“缺席”的因素。如今的中国,宣传心态更加平和、自信、务实,宣传手段更加科学、先进、立体,宣传策略“软”“硬”结合,必将在今后中日间的“舆论战”中稳占先机。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