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论展开全面反击
“天朝上国”大清帝国曾在甲午战争中吃了“哑巴亏”,并导致“第二战场”——道义上的失败,可谓既输“枪杆子”又输“笔杆子”。当时的日本外交官都精通所在国语言,能撰写文章在当地报刊发表。而清朝派驻的“大辨子”外交官们则绝大多数不会外文,与所在国政府、民众存在沟通障碍。跟随日军的西方媒体记者多达百余名,随军记者选择性传播到世界各国的消息,对当时的清政府产生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屈辱历史不堪回首,那些输在“嘴皮子”上的岁月在当今的中国早已不复存在。在新一轮的中日舆论战中,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凝聚智慧力量,主动出击,全面开花,推动对日舆论斗争逐步向纵深发展。
2012年日本政府导演“购岛”闹剧后,我国加强了钓鱼岛主权宣示和宣传,国务院新闻办出版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国家海洋局出版了《钓鱼岛——中国的固有领土》宣传册,并用中英日三种文字印刷;国家领导人及我国驻外机构也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形式,向国际社会介绍钓鱼岛问题的历史经纬,以正视听;多位大使在派驻国主流媒体上刊发文章,详尽阐述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议主权的依据,使当地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中国军方也有针对性地制作了以保护钓鱼岛主权为背景的《神圣使命》网络游戏。中国各种宣传力量“断然出手”,以正义之声回击日本右倾势力的邪恶之音,赢得了主动权。此外,近期几场舆论战役也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积极的“加分”影响。
一是“四个战场”全面打响反击战。在日本进行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之后,中国的公共外交较好地配合了维权行动。自2013年年底安倍“拜鬼”以来,中国的外交系统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凌厉攻势,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开辟了四大战场。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至少有40多位驻外使节在所驻国当地知名刊物上发表署名文章,谴责安倍无耻行径。美国《侨报》刊发文章称,“以这样的频率和阵势,在国际媒体上抢占舆论制高点,在中国外交史上都非常罕见,中国驻外大使们成为这场舆论战的主力军”。
二是相关“纪念话题”再掀对日舆论斗争高潮。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两个决定,彰显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曾发挥的重要作用,表明了中国人民和政府维护国际秩序与和平的坚强决心。同时,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纪念,也是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有力举措。我国媒体一致认为,安倍自第二次建立日本自民党联合政权后,大开历史倒车,蓄意歪曲历史事实,使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斗争越来越尖锐。设立这两个纪念日,让中国在与日本右翼势力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占据了道德和法理制高点,在政治和外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主要媒体的系列栏目和文章引起广泛共鸣。我国媒体集中火力攻击其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言行,充分占据国际舆论阵地。《人民日报》年初开辟“日本历史问题聚焦”专栏,批判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引发普遍关注。今年北京“两会”上,甲午战争成为军队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参考消息》连续刊载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也引起国人强烈共鸣。(王洪续 来源:国防参考)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