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二号”能耗太大?
论调三:“‘天河二号’耗电量巨大,不符合当今超级计算机发展趋势。”
事实:“天河二号”相当节能;体系结构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解决超级计算机性能与代价之间的矛盾,是计算机科学家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根据评价能效的Green500排行标准,采用了新型能耗控制机制的“天河二号”在能效比上与TOP500排名第二、第三的美国“泰坦”、“红杉”相当,远远优于排名第四的日本机器“京”,堪称一台节能而高效的机器。
卢宇彤说,有人故意隐瞒不同系统之间的类型差异,拿性能低两个数量级的小系统——TOP500排名第467位的Eurora与“天河二号”比能效,纯属危言耸听、博取眼球。
就超级计算机发展趋势而言,“天河二号”采用的“CPU+加速器”异构体系结构,是国际公认的未来E级系统主流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体系结构的路上,中国人在拉着世界往前走。”中科院研究员张云泉说。
“天河二号”应用不行?
论调四:“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重硬件、轻软件,‘天河二号’一些用户需要10年时间来编写必要的代码,用户分布单一,应用程度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事实:“重硬轻软”正在改善;“天河二号”应用广泛深入。
“天河二号”的应用涵盖气象、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宇宙天体、工业制造等领域,用户遍及国内外研究机构、大学、工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单位。仅在2014年4月一个月内,超过百万核的大规模实际领域应用就有6个。基于“天河二号”平台的大规模地震模拟应用Seissol入围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最高奖项“戈登奖”,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等正在依托“天河二号”开展科研。无论就领域、程度还是效率而言,“天河二号”的应用硕果累累。
一些用户真的需要10年时间编写代码吗?卢宇彤指出,这种说法混淆了某些领域应用较长的开发周期和在“天河二号”上实际应用时较短的移植周期,又是扰乱视听。
Top500主持人、美国田纳西大学电子机械和计算科学系教授杰克·唐加拉指出,世界各国都面临硬件与软件投入不平衡的问题。卢宇彤也坦陈,中国在大型应用软件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高性能应用软件的研发不是计算机研制方一己之力所能完成,而是依赖于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需要领域专家和机构长期投入、创新研究,需要各学科领域的协同。”卢宇彤呼吁,“多些理解,多些实干,多些鼓励,才能推动我国超级计算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白瑞雪)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