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徐博 吴杰)1954年,总长436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川藏、青藏两条公路通车。
60年后,记者从成都驱车前往拉萨,亲身体验川藏线守卫者的伟大与艰辛。
(一)
“如果不是那次事故,我对川藏公路的建设和养护还没有那么深的感情。”武警交通一总队二支队二中队士官郑丕卿说。
7年前,他的妻子来队探亲时因雨天路滑出了交通事故——颅内出血、颈椎多处骨折,而事故周边医院条件有限,只能送往成都医治。
郑丕卿说:“称这条路是‘生命线’丝毫不过分,我就是亲历者。”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前身为基建工程兵的武警交通官兵奉命挥师挺进川藏、青藏公路腹地,完成了沱沱河大桥、二郎山隧道为代表的两路大规模整治改建工程的重点建设任务。
1996年,武警交通川藏公路机械化养护支队正式成立,担负川藏公路西藏境内782.5公里最为险要路段的守卫重任。18年来,一批批官兵战胜了高原缺氧、地质复杂、灾害频发等困难,使过去年通车不足半年的川藏公路实现全年通车。
18年来,这个支队先后有12名官兵英勇献身,把年轻的身躯化作镌刻在雪域高原上的丰碑,永远守望在这条川藏线上。
“随着二郎山隧道的开通,现在从竹卡到成都只需18个小时;今年10月高尔寺山等隧道开通后,到成都只需12个小时了。”郑丕卿说。
(二)
坚守川藏线15年的四级警士长李国良曾讲起这样一个故事:一年中秋节,他和战友完成了一天的劳作,坐翻斗车返回营区。夜已深,顶着凛冽的寒风,每人手里攥着两个冰冷的月饼,不禁都想起了远方的亲人,车上一片静默。
突然,一声军歌响起,大家加入合唱,激昂的战歌击散了思乡的愁绪,歌声中他们度过了这个难忘的中秋。
如今,李国良和战友们在东达山海拔5008米的路段上常年执行抢险保通任务。在这样的海拔下,平常人走几步都会气喘吁吁、嘴唇发紫,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这条路上用十字镐除冰。
“因为海拔较高,这里只有8月、9月没有冰。”李国良说,“这里的冰经常能冻到15厘米厚,一人一天仅能敲开2米的路。”
记者发现,经历了在高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埋头苦干,年轻的护路兵身上都有着相同的烙印:虽然沉默、内敛、不善言辞,却勤劳、顽强,勇于挑起肩上的重任。
(三)
川藏线上的武警交通官兵不但承担抢险保通的任务,对于当地的建设也奉献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我自己辍学,很想上学,所以资助这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武警交通一总队二支队八中队代理排长李旺留说。
这位来自甘肃定西的青年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患腰间盘脱出的母亲和患小儿麻痹症的哥哥都无法工作,弟弟在读大学。
“我资助贫困小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自己每月留200到300元,剩下的全都汇到家里。”李旺留目前资助了4名小学生。
西藏波密县古乡爱民小学校长白玛扎西说,李旺留先前资助的一个学生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在林芝当医生。
“武警官兵每年都要结对子帮扶贫困学生,学校的篮球架、餐桌等也都是他们购置和维修的。”白玛扎西说,“军民鱼水情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这是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最好的体现。”
据了解,武警交通一总队二支队18年来出资捐建了“武警爱民小学”,对沿线9所小学进行了修缮,资助了1000多名贫困学生。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