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海战中,无论是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还是神出鬼没的潜艇,始终都有一块难以祛除的心病,那就是畏惧“虚实难辨”的水中伏兵——水雷。而作为水雷研制的先行者,苏制水雷更是以其优越性能和辉煌战绩而被称为扼守航道、守卫海疆的“前方堡垒”,成为兵器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俄国人对水雷的偏爱由来已久,其造价低廉、隐蔽性强且布防容易,而扫除它却如大海捞针。对于俄国来说,堪当首选。历史回溯到1807年,世界上首枚实用型水雷据称由俄国人费茨图姆设计成功,并在俄土战争中广泛应用,俄国曾经一度在多瑙河上布设51道雷障,使得土耳其舰队行动完全瘫痪。而在一战中,对水雷作战效果记忆犹新的俄国海军再次布雷一万余枚,毁伤敌舰18艘,战功赫赫。
骄人战绩进一步激发了俄国人对水雷研制和使用方面的投入。1922年前苏联成立后,继续推进水雷的研究与开发。前苏联在前期水雷研发的基础上,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便相继研制出多种型号的水雷,从此“苏制水雷”开始扬名海疆。在这其中,威力强大的当属1926年生产的M-26锚雷。它的装药量可达250公斤,曾在波罗的海、黑海等海域布放。而1933年突破性设计的KB反舰电池触角水雷,布放深度可达300米,成为前苏联的主战水雷之一。除了传统的舰布水雷之外,苏制水雷的研究方向还走向了天空,前苏联从1925年开始研制空投水雷,从此以后水雷可以从不同高度投下打击海上侵略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苏制水雷都是“守株待兔”。二战后期,在前苏联水雷设计师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款具有主动攻击能力的新型水雷——KRM火箭上浮水雷于1957年研制成功。它布放在水中后呈系留状态,当定时器走完设定时间立即进入待发状态。一旦目标进入发射器的工作范围,火箭发动机点火,迅速推进雷体向海面上的目标舰移动。
苏制水雷并未因此止步,面对极具战略价值的航空母舰、导弹巡洋舰以及核动力潜艇,60年代前苏联海军开始装备其独有的核装药水雷。目前,一枚弹量为2万吨的核装药水雷可在爆炸中心700米范围内重创航空母舰或导弹巡洋舰,威力可见一斑。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的仁川登陆让朝鲜意识到了海岸防御的重要性,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在其沿海地区铺设了大量苏制水雷,迫使美军不得不动用二战后已经退役的所有反水雷部队开展“大扫除”。
而进入高科技战争时代后,苏制水雷渐渐沦为临海弱小国家对抗海上强敌的“穷人武器”。但它的破坏力却依旧让人不敢小觑,被苏制水雷的“死亡之吻”送进海底的舰船不在少数,就连不可一世的美国超级战舰,也因为对“垂垂老矣”的水雷看不上眼而吃尽苦头。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动用战舰“罗伯茨”号前往为油轮护航。4月14日凌晨,“罗伯茨”号行驶在黑暗笼罩的海湾地区,突然舰底发生猛烈爆炸,主发动机舱被炸出一个大口子,供电系统损毁,整个战舰陷入一片漆黑,海水从舰体洞口汹涌而入,随时面临沉没的危险。全舰水兵不得不在一片漆黑中迅速投入灭火和“排洪”,忙碌了5个小时才勉强控制住大火和水灾。虽然避免了沉入海底的厄运,但遭受重创的“罗伯茨”号已经奄奄一息。脸面尽失的美军在一番调查之后吃惊地发现,该“神秘武器”竟是一枚老掉牙的M-08苏制水雷。经此一役,美国海军幡然醒悟:所谓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导弹战舰在威力巨大的苏制水雷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时至今日,法国、挪威和比利时等多国在波罗的海进行联合演习时,仍然把清扫M-08等型老式水雷作为重要科目之一。跨越两个世纪,历经百年风雨之后,苏制水雷还在延续着“宝刀未老”的余威。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