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邛崃
1993年9月,程秀莲办理完儿子余江的后事,就在亲友的帮助下从部队返回了四川邛崃。从这一刻起,赵庆珍就默默担当起儿子的责任,坚持每半个月写一封信嘘寒问暖,天冷了就提醒他多添衣服,外出时要注意路上的车辆,尽量靠边走,即便是因身体原因停飞,情绪低落,仍然坚持不辍,直到1998年家里安装了电话。这5年间,他共写了100多封家信,安抚了程秀莲心中的创伤。赵庆珍在部队每次给妈妈程秀莲写信时,开头都是“妈妈”,结尾落款都是“江儿”。而程秀莲在家里喊赵庆珍时也是“江儿”。
谈到写信,如今,在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李成民的抽屉里,静静地躺着一封赵庆珍毕业后写给他的信。信中,赵庆珍对战友李成民表达了他想调到四川的想法,这样可以离程妈妈更近,也能更好的照顾她。
1994年春节,是赵庆珍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次春节,原本他认为自己是新毕业学员,春节可能回不去看望妈妈了。孰料,春节的前几天,团里突然通知他休假回家20天。高兴的赵庆珍来不及写信把这一消息告诉妈妈,就匆匆收拾行李往火车站赶。由于正值春节,返乡的人很多,去四川成都的火车票早已卖光。经过赵庆珍四处打听,才终于从票贩子手里买到了去四川成都的高价票。
赵庆珍先从武汉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赶到成都,又连忙换乘汽车直奔邛崃。这是赵庆珍第一次去四川邛崃,信中妈妈告诉他住在高埂镇的一个小学里教书,但具体怎么走,赵庆珍却一点不知道,一路上他不停向司机打听。经过3个小时的颠簸,赵庆珍终于赶到了高埂村。
由于不知道具体位置,赵庆珍就挨个街道打听,碰巧被余江的二姨夫看到了,二姨夫曾陪程妈妈到学校看望过余江,期间认识了赵庆珍。二姨夫告诉赵庆珍,程妈妈就住在他家里,于是就把赵庆珍带回了家。
刚一见面,程妈妈很吃惊,没想到赵庆珍会这时跑来。细心的赵庆珍发现,才分别3个多月,程妈妈苍老了许多,头上增添了许多白发,眼角布满道道皱纹。为帮助妈妈抚平心头伤痛,赵庆珍就陪着妈妈走亲戚,以往余江喊啥,他就喊啥,大家都把他当成了亲人。他还特意陪着妈妈到烈士陵园为好兄弟、好战友余江扫墓,聆听着妈妈在墓碑前对儿子的诉说和思念,轻轻为她擦去泪水。
赵庆珍不远千里来到四川邛崃,让程妈妈心里非常宽慰,她就像带着自己儿子一样,到各个亲戚家中走访看望。亲戚们也早就听说有这么一个守信义、重感情的小伙,内心十分佩服,很想见上一见。每到一个亲戚家,免不了一番嘘寒问暖。但邛崃的方言重,听惯了普通话的赵庆珍一时难以适应,有时往往是答非所问,聊天时也插不上嘴,很是尴尬。很快,程妈妈发现了赵庆珍的不适应,当过小学教师的她就主动给赵庆珍担当起翻译来。一次,妈妈带着他去亲戚家,刚进门亲戚就连忙招呼:“吃烟不,今年好多岁咯……”正在赵庆珍一脸茫然时,程妈妈就说:“他们问你抽不抽烟,今年多大年纪了。”不仅如此,有时妈妈还会把赵庆珍的话翻译给亲戚听。
赵庆珍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为了能够减轻妈妈来回翻译的负担,就主动留意起邛崃话,无论聊天还是陪妈妈上街买菜,他都会认真听,不明白的还会向妈妈询问。短短休假20天时间,他基本上能够听懂邛崃人说话。回到部队后,他还专门找几个四川战友聊天,学习四川方言。
此后多年,赵庆珍坚持每年的休假都会到邛崃乡下来,陪伴和安慰母亲,耐心细致抚平悲伤,尽到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孝道。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