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岭南某训练场,广空某部多支专业化应急保障分队活跃在演练一线。演练中,挖机操作手小谭的脚趾上出现了一片红色水泡,不痛不痒,并没在意。可是在接下来的演练中,小谭精神萎靡,操作挖机动作不连贯,还险些造成事故。细心的分队长孙月瑞发现他脸色潮红,眼睛发红,像是得了红眼病。经随队军医诊断,谭建生得了恙虫病。军医说,幸亏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严重。
为增强官兵自我防护能力,该部军医专门为官兵进行辅导授课,讲授隐翅虫、恙虫、黄蜂等常见虫咬的预防方法。
隐翅虫
隐翅虫又被称为“青腰虫”,孳生在潮湿的地方。白天栖息在草间石下,夜间出来活动,夏秋两季最常见,体内有强酸性毒汁。
若隐翅虫从皮肤上爬过,皮肤会出现点状、片状或条索状红斑,随后中央呈灰褐色坏死;若多处皮肤被隐翅虫爬过,则会有强烈痒、痛感,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发烧等。若人体皮肤接触大量毒液(如毒液流到皮肤上),则受伤部位会产生水泡,周围皮肤红肿,水泡不久后会自然消失,患处会隆起,中间原水泡处凹陷,像火山口,但是一般火山口是圆形的,而皮肤上的患处则是呈线状的。
防治方法:野外驻训时,尽量穿长袖衣裤,关好纱窗、关灯睡觉,睡觉前检查床上是否有隐翅虫。若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切记不要用手直接拍打它,应用嘴吹气将其赶走。当隐翅虫的体液沾到皮肤上时,由于其体液呈强酸性,应用碱性物质中和(不可用烧碱),如用牙膏、苏打水、肥皂水等对皮肤进行处理,然后用清水洗净。之后用阿昔洛韦乳膏对伤口进行涂抹。
恙虫
恙虫的幼虫主要寄生于鼠类、鸟类、哺乳动物及人类,体色朱红。恙虫非常小,长不到1毫米,容易被人忽视。
恙虫叮咬人或动物时,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或动物,从而引发疾病。被咬者会出现发烧症状,体温持续在39-40摄氏度左右。由于恙虫病发展迅速,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很快出现发热并引发心肌炎、胸膜炎、脑炎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防治方法:在恙虫病发生的高峰期,野外训练官兵应将驱避剂涂在衣领、袖口和裤脚上,不在草地上坐卧,以防幼螨上身。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罗浮山百草油或硫化钾溶液,也是防止幼螨叮咬的好办法。经常清洁居室的被褥、衣服和环境。定时进行消毒除虫,防患于未然。被虫子叮咬后,要及时就诊,切勿抱侥幸心理。身体出现不适,要先检查身体是否被虫子咬伤,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
黄蜂
黄蜂又称为“胡蜂”或“马蜂”,雄蜂腹部7节,无螫针,雌蜂腹部6节,末端有由产卵器形成的螫针,上连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较强。
黄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经毒两类,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可引起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致使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被黄蜂蜇后受蜇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淤血点和皮肤坏死。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防治方法:在黄蜂密集地区训练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被黄蜂蜇伤后,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部位,挤出毒液,涂抹食醋中和毒液,或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蜇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还可涂皮炎平、南通蛇药等药剂,并尽快到医院就诊。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