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何伟理、特约记者陈孟报道:“报告导演部,电磁信号种类、强度均已达到预定值,第一阶段复杂电磁环境构设完毕!”9月中旬,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在广州军区某训练基地打响。相比隆隆的枪炮声,更令红蓝双方头疼的,是如何冲破该基地为他们布下的这道电磁迷雾。
演练全程,“电磁猎手”如影随形。红方雷达看不远,导致炮火打击不精准;蓝方电台被干扰,各类指令无法顺畅流转,屡次因延误增援时机而丢失阵地。红蓝双方斗智斗勇的同时,始终要对付“电磁猎手”这个共同之敌,有时刚冲破一道电磁迷雾,却又被另一道电磁迷雾给笼罩。
一直以来,“复杂电磁环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构设标准不清晰、评估机制不成熟,演练中往往停在嘴上多、付诸实践少。“信息化作战,必然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进行,如果平时不熟悉复杂电磁环境,上了战场这只‘电磁老虎’就会成为‘拦路虎’。”该基地领导对记者说,他们通过增加信息化作战力量配属和用频装备的数量,来增大对抗地域电磁环境的复杂程度,并充分运用上级配发的复杂电磁环境构设装备,根据对抗类型、对抗进程等,有针对性地构设电磁环境,为红蓝双方提供近似实战的对抗平台。
据悉,此次演练该基地将复杂电磁环境构设大队分成4个小组,分别担负红方、蓝方、友邻和背景电磁信号的构设任务。记者看到,部队完成战备等级转换开始机动集结后,他们立即调整构设样式,电磁环境评估系统显示由“轻度”变为“中度”。该大队大队长陈立文介绍说,随着对抗进程的变化,他们将不断调整电磁信号种类、样式和强度等。
电磁迷雾让战场越来越模糊,却让红蓝指挥员心里越来越亮堂。某机步营营长蒋峰说,这样的对抗演练,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各种抗干扰手段来保持指挥通信畅通。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