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某海防团组织所属官兵到附近海域海训。就在海训开始的第3天,正在进行徒手蛙泳训练的海防营一连的战士们遭遇了海蜇。此次海训中共有7人被海蜇蜇伤,其中2名伤得较重,出现患处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将被蜇伤者救上岸后,该团卫生队医护人员立即组织施救,找来干净毛巾仔细擦去患处残留的海蜇触手和黏液。在此,卫生队医护人员提醒广大官兵海训时一定要做好蜇伤防护工作。
蜇伤的症状特点
海蜇,俗称水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等。海蜇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半球状,可食用。上面呈伞状,直径可达0.5米,最大可达1米,胶质较坚硬,通常为青蓝色、白色,称为“海蜇皮”;下有8条乳白色口腕,缺裂成许多瓣片,其下有丝状物,呈灰红色,叫“海蜇头”。海蜇广布于中国南北各海域中,尤其是浙江沿海最多。
人体皮肤薄嫩处最易蜇伤,一般可在数分钟后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淤斑,甚至表皮坏死。轻者1-2天皮疹可消退,多数患者1-2周皮疹结痂而愈。若全身多处被蜇伤或被毒性强的海蜇蜇伤,常在1-4小时内出现畏寒、发热、腹痛、倦怠、出冷汗,严重者可致死亡。
如何预防蜇伤
预防海蜇蜇伤最重要之处在于避免与海蜇接触,尤其是在进行赤背蛙泳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切勿麻痹大意。注意不要直接接触海蜇须,有特异敏感体质的人应禁止下海训练。海训区域在海训期间应设浮标栏网,并在海边建立醒目宣传警戒标志,并配合预防伤害的科普教育宣传广播,以提高官兵自我防护的知识和能力。下海游泳或在海中乘船者若发现海蜇千万不可碰触,更不能捕捞,若在海上发生意外,更不易抢救。一旦被海蜇蜇伤,伤者切不可惊慌,只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一般都能较快好转和痊愈。反之,如果被蜇伤者举措失当或大意麻痹,则易出现溺水、跌伤或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危险并加重病情。
有效的治疗方法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海训官兵一旦被海蜇蜇伤,不要用淡水冲洗,因为淡水会促使海蜇触手上的刺胞释放毒液,应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黏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可以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或明矾清洗伤处。若损伤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