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俄罗斯国防指挥中心正式运行,这一事件被俄《独立军事评论》列为2014年度全球十大军事事件之一。国防指挥中心的使用,是俄构建新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标志性事件
新年刚过,俄罗斯媒体公布的一组俄罗斯国防指挥中心内部照片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照片上看,俄罗斯国防指挥中心规模庞大、设施完备、科技感十足。
据报道,位于莫斯科伏龙芝沿河大街陆军总司令部旧址的国防指挥中心于2014年12月1日正式运行,在和平时期负责监控国家安全动态,一旦爆发战争,中心“将接管整个国家”。国防指挥中心的组建完成,既体现出俄罗斯因势求变、主动作为的强军决心,同时也是其在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性调整举措,标志着俄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全面升级与深度重组。
为何组建——
立足现实威胁,强化战略指挥
近年来,俄罗斯安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俄领导层认为,针对战争形态转变及俄罗斯当前国防指挥体系出现的问题,必须尽快构建新型国防指挥体制,强化对军地战备资源的组织指挥和统筹。
从战略安全环境上看,北约持续东扩,美国加紧构建“全球快速打击”和反导系统,谋求太空、网空军事优势,策动独联体地区国家“颜色革命”,俄罗斯面临的安全威胁更加复杂严峻。俄高层认识到,单纯依靠军事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多样化安全威胁,迫切需要构建有效整合多领域力量和资源的指挥体制。
从战争形态及作战样式上看,现代战争已成为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信息等手段的体系性对抗。战场态势瞬息万变,高效决策、快速反应、联合作战、混合用兵等特点凸显。2009年以来,俄军作战和支援保障部队虽已实现常备化转型,但内部仍在沿袭“上对下”逐级指挥、“下对上”定期汇报的指挥流程,“长周期、低效能”的作战指挥体制已难以适应现代战争需要。
从俄原有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运行效能上看,在“新面貌”改革中,俄军虽在总参谋部和战区确立了跨军种、跨部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但在随后举行的联合军演和突击战备检查中,仍暴露出地方部门配合意识不强、战备资源统筹不力等诸多问题。军地协同效能低下已成为制约俄军联合作战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
多重原因综合,俄罗斯决心以组建国防指挥中心为牵引,全面启动“大国防”计划,旨在构建层级互连、横向兼容、要素齐全、高效协同的新型指挥体制,全面提升军地一体、平战一体联合作战指挥与战备保障能力。
创新编组——
打破军兵种界限,合理配属职能
俄罗斯国防指挥中心是在原武装力量中央指挥所的基础上组建的,实质上是对中央指挥所的升级扩容与全面改版。俄国防部长绍伊古曾多次提到,国防指挥中心是俄罗斯的“大脑”。按规划,国防指挥中心为联合司令部,是俄联邦国家、社会及军事安全“三位一体”保障体系联合行动的指挥中心;是武装力量一体化指挥系统,俄联邦最高统帅指挥部;拥有强大的自给自足能力,装备最现代化的通信及自动化设备,所有指挥活动实行24小时运行机制。与原武装力量中央指挥所按军兵种编组的结构框架不同,国防中心按职能任务统一重组,下辖战略核力量指挥、战斗指挥、日常活动指挥3个基本分中心,数据处理等若干专业性分中心,以及通信、保密、技术保障等职能部门。
战略核力量指挥中心主要担负陆、海、空基战略核力量的作战指挥任务,平时和战时均可按照俄联邦总统及总参谋长的决心下达核打击兵器发射演练及“迎击-还击”作战指令。战斗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对跨军兵种作战力量实施统一指挥,搜集处理陆、海、空天、信息多维战场空间态势情报,维持全军部队战备水平,确保其能随时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及特种作战任务。日常活动指挥中心下辖A、B、C、D等4个功能区域,共设48个值班席位,主要负责对部队战斗训练、国防采购、物资技术保障、军事经济、干部培训等情况进行不间断监控,并在国家安全领域保持国防部与联邦执行权力机构、军工企业及地方服务公司的高效对接。
和平时期,除国防中心主任外,中心设值班将军1名,监督各战略方向上武装力量及部队集群状况。依托国防指挥中心,俄领导人可以对部队演训、境外维和、特种行动、紧急情况救援实施远程导调和实时指挥。联邦安全会议成员也可“现场办公”,就国家安全问题集中决策和部署协调。安全威胁上升或战争期间,国防指挥中心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俄联邦总统、政府、安全会议及国防部军政要员将直接进驻其中,统一研拟战略决策,集中实施作战指挥。
深度联合——
提升指挥效能,拆除部门壁垒
在“新面貌”改革第一阶段,俄军确立了军政、军令分立的二元领导指挥体制框架,国防部主要负责全军行政管理与日常保障,总参谋部专司作战指挥。在此背景下,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能分工虽得到了具体明确,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战略级跨部门指挥机构,俄军联合作战指挥效率受到了一定制约。
国防指挥中心的组建,则在战略层面搭建起“政令合一”的指挥平台,大幅提升了国防部内部的组织运行效能。
一是指挥机制。依托国防指挥中心,俄罗斯军政高层领导人可以对军队及全境国防支援保障力量实施平战一体统一指挥。在“对上”服务方面,国防指挥中心以俄联邦总统、国防部和总参谋部领导人为主要保障对象,按照实时报告、对口反馈、定向推送等模式提供态势信息与决策建议;在“对下”指挥上,中心以武装力量诸军兵种部队、强力部门、联邦权力执行机关、军工企业及其他战备服务公司为对象,主要按照“在线式”“网络中心”式实施逐级或越级组织指挥,能够实现“一对多”“点对面”指令传输及“双向式”信息交互。
二是协同机制。2014年以前,国防部、总参谋部与俄联邦其他部门的组织协同主要通过联邦政府跨部门委员会、联邦安全会议等机构实施,协同效率低。国防指挥中心组建后,通过健全协同机制、互设指挥终端,以及在所属日常活动指挥中心增设值班席位等方式,初步实现了对军事工业、行政、外交、金融、交通、能源、通信、航天、国防服务等部门的组织协调,形成军地一体常态化、集约化协同机制。
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组建国防指挥中心,重在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体系合力,是对现行国家及军队战略指挥体制的一次系统升级与优化重组。未来,俄罗斯将以国防指挥中心为核心,逐步生成多部门协同、多要素集中运用的联合作战体系能力。
着眼实战——
重视安全防护,打造超级堡垒
在国防指挥中心组建过程中,俄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着眼实战,对国防指挥中心的信息安全及生存能力两大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信息安全方面,俄罗斯着眼未来20至25年战略指挥需要,为中心配备了当今性能一流的超级机算机系统,按照网状布局、接点互联、多层防护原则,综合运用数字化通信和特殊加密技术,确保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动态模拟和安全传输。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指出,国防指挥中心的计算机设备“比美国五角大楼先进2至3倍,数据存储总量较美国国防部在用设备高出18.6倍,中央处理器能够在1秒钟内处理完成相当于50个列宁国家图书馆的数据”。同时,国防中心全部采用国产软件器材,按照内网和外网隔离运行、全方位物理干扰原则强化信息安全防护,确保了涉密信息的安全运行与高效流转。
在生存能力方面,国防指挥中心的核心设施按照“地下式”“加固式”模式布局,配备有直升机停机坪、水上码头、专用地面和地下紧急疏散通道及枢纽设施,具备较强防护和机动能力。国防中心主任米津采夫曾对媒体透露,该中心本身是“一个强大的自给自足体系”。俄罗斯军事专家弗拉德金也在《独立军事评论》杂志撰文指出,国防指挥中心的防御圈“不仅仅局限于伏龙芝沿河大街周围,而是延伸到了莫斯科市周边数百公里”。俄罗斯国防中心虽身处首都“闹市”,但周围却好似“铜墙铁壁”,是名副其实的超级指挥中心与战斗堡垒。
总的看,俄罗斯国防指挥中心的建立是俄军新时期建军理论与强军实践有机结合的突出典范。随着该中心的正式投入运行,以及其他地区性、区域性指挥中心建设的逐步展开,俄军以总参谋部和军区为核心、以各层级指挥中心为依托、以军地保障部门为支点的新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框架已初步确立。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