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救援,珠峰见证友谊

温常青 李秦卫

2015年05月28日04:57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跨国救援,珠峰见证友谊

  5月24日22时,中尼公路友谊桥。

  65岁的托尼帕斯在孙女卡尼娅尔的陪伴下,拄着拐杖肃立桥头,目送圆满完成赴尼泊尔执行抗震救灾和道路抢通保通任务的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官兵回国。

  看着队伍渐行渐远,眺望远处的雪域珠峰,托尼帕斯感慨万千:珠穆朗玛,又一次见证了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

  余震不断,他们无所畏惧

  眼前的情景,让已经来此勘查了3次的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第一突击队队长张继锁眉头紧锁。

  这也难怪。右侧是坡度达70度、不时有落石的大山,左侧是约300米的深沟,原本不足10米宽的路面,被一块百吨巨石占去了右侧一大半,而剩余的路面,满是塌方体。

  “爆破巨石会引发再次塌方,唯一的办法是清理这个塌方体。”第一突击队挖掘机操作手方洋跳上操作室,驾驶着挖掘机驶向塌方体。一铲又一铲,方洋硬是在塌方体上挖出了一条近3米宽的通道。然后他将挖掘机倒回来,让其他机械装备陆续开进。当方洋跳下驾驶室时,现场的10多名尼泊尔军人、警察和民众跑过去,呼喊着把他抛向空中。

  如果说方洋经历的是冒险,杨茂松的那次勘查就是历险。

  “4·25”强烈地震仅过去17天,尼泊尔就再次发生7.5级地震,塌方滑坡呼啸而下,刚刚抢通的中尼公路,再次中断。道路损坏情况究竟如何?参谋杨茂松没有丝毫的犹豫,决定徒步沿途勘查。

  提起这次灾情勘查,翻译刘德林还是心有余悸,“在翻爬一个塌方体时余震突发,山上烟尘四起,泥土、滚石哗啦啦地往下掉,我俩拼了命往前冲,等脱险后才发现两个人都成了土人。”

  这次徒步勘查,杨茂松和勘查组的成员摸清了沿途所有道路的受损情况。回到指挥部后,总指挥根据勘查组提供的翔实数据,科学调配兵力,仅百余个小时就再次抢通中尼公路。

  困难面前,他们勇往直前

  空无一人的帐篷,没有装备的车场。5月4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指挥部时,发现这里的情景和昨天大不一样。

  “现在,我们还嫌机械装备不够呢。”指挥部值班员谢丰华介绍说,昨晚指挥部人员彻夜未眠,换来的是“分段推进、多点展开、先通后扩、抢保结合”的新战法。

  “今早天刚麻麻亮,所有机械装备和操作手就出发了。”谢丰华说。记者后来了解到,救援大队当天就从樟木口岸向加德满都推进了16公里。

  “这怎么可能?”5月8日,当听到中尼公路被全线抢通的消息时,尼军方代表塔帕不相信这是真的。沿途勘查后,他耸耸肩,笑着对救援大队官兵说,真是奇迹!

  5月15日上午,当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地质灾害勘测分队分队长蔡有良和队员们来到2号点山脚时,眼前的情景不禁让他心头一颤:多是棱石的陡坡上,缝隙里长满密密麻麻的灌木。拨丛落脚,踩到的全是湿漉漉的青苔。从山脚到勘测点仅3公里多的直线距离,却有1400米的海拔差。

  走没有路的路!他们抓住藤蔓,像攀绳索一样,用了3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标注点,记录下了抢通道路所需的数据。那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几道血道子。

  巴拉比西镇南侧约2公里的小桥,尽管在两次强震中没有塌陷,但桥面上却出现了六七条宽度不等的裂纹。当地政府本打算加固这座桥,可因施工难度较大,只好放弃了。

  “只要对尼泊尔人民有益的事,我们就愿意干。”就这样,救援大队组织随队的桥梁专家与国内专家会诊,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他们从国内运来了钢材和水泥,在一周内便完成这座桥的加固建设。打那以后,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资,经这座桥运往了巴拉比西镇。

  异国他乡,他们播撒友谊

  5月11日上午,看到仅露出一只脚的遗体时,在废墟旁守了6天的格托比尔,嚎哭着扑了上去。

  操作手王占平把挖掘机退回来,跟7名在场的官兵一起,戴上口罩、手套,用手刨的方式,将格托比尔父亲的遗体慢慢挖了出来。军医李伟对遗体进行处理时,其他官兵排成一列,脱帽默哀。

  遗体移交结束,格托比尔跳下车,给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的官兵深鞠躬,动情地说:“不把我们当亲人,你们不会这样做。谢谢,中国亲人。”

  “山水相连,中尼两国人民友谊比珠穆朗玛峰还高”。静静注视着这条营地外用尼泊尔语写的标语,第一突击队指导员黄玉书脑海里闪过了一幕幕情景:部队转换营地刚落脚,3名尼泊尔群众就悄悄把山泉水接了过来;每天早上天刚亮,不知道名字的尼泊尔群众就把营区外的道路扫得干干净净;中尼公路第一次全线抢通发布会现场,近200多名尼泊尔群众专程从外地徒步赶来,为救援大队官兵送来掌声……

  两次相隔不久的强震,在带给中尼两国人民悲伤的同时,也让友好、友善、友情、友爱的种子,在中尼公路沿线一路播撒。倒班轮休时,官兵们纷纷走进附近的灾民安置点,为当地群众加固危房、送医送药。

  5月24日,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官兵归国,尼泊尔周边村庄的村民自发前来为官兵送行,并向中国救援队员献上洁白哈达和鲜红杜鹃花。

  “他们每天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尼泊尔人民。”向着车队挥手,67岁的帕斯尼科激动地说。

(来源:解放军报)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东京奥运会今日看点:中国队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
  4.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5. 便民早餐暖胃又暖心(人民眼·人民城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