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420天,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升高勇对艰难困苦,用行动展现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
逐梦南极,刷新军旅人生纬度
■本报记者 梁蓬飞 特约记者 马胜伟
杨升高在南极巡线途中。作者提供
主人公小传: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升高,2012年11月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在中山站工作420天,受到中国南极科考队的赞扬。先后被评为解放军理工大学学习成才标兵、十佳青年,荣立二等功1次。
在遥远的南极,杨升高被叫响了另一个名字:解放军。
2011年11月,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选拔队员,杨升高以全优成绩入选。对此,熟悉他的人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无论是文化学习还是军事训练,他一直位居优秀之列。
但也有人为他捏了把汗:南极科考,何其艰难,能顺利完成任务吗?
出发!2012年11月5日,杨升高搭乘“雪龙号”科考船驶向南极。
此去1万多公里。出海开始几天,杨升高严重晕船,吃下去的东西吐得干干净净。遇到大风浪,他不得不把自己捆在床上。
“解放军,扛得住吗?”同行的老队员关切地问。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脸色苍白的杨升高幽默地说。他暗暗告诉自己:南极科考,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军人的形象,绝不能“掉链子”。
杨升高赴南极科考的主要任务,是高空大气物理观测。这么专业的科学问题,在农村的父母听不明白,他们担心儿子的安危,不想让儿子冒这个风险。
“爸、妈,对我来说,这既是荣誉也是任务,我必须去……”杨升高给父母做工作,终于获得他们的理解。
谈及出发前的感受,杨升高感慨地说:“青年官兵要有理想、有担当。当时我一心想,我要把理想、担当转化为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实际行动!”
经过28天航行抵达中山站,杨升高就领略到了这里的凶险——令人无法站稳的肆虐风雪、呵气成霜的蚀骨严寒、灼伤皮肤的强紫外线、危机四伏的雪坝冰缝……以往再简单不过的工作,如今都变得极为复杂艰难。
到观测点拷贝数据,几百米的行程堪称“死亡之旅”。为防止被狂风卷走,每次出发,杨升高都用绳子把自己与两名队友绑在一起,3个人连滚带爬,身上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类似的事情,在南极科考的日子里时常发生。
一次外出巡线,杨升高与队友分乘雪地摩托车在冰原驰骋。突然,前方出现一米多宽的裂缝。躲避已来不及,危急关头,杨升高大吼一声:“加大油门,冲过去!”
摩托车腾空而起,落地时发生了侧翻。几个人爬起来回头一看,发现刚才裂开的冰缝正在塌陷。
“好险!”队友们惊呼。大难不死,没有阻滞杨升高探索的脚步,反而让他更加珍惜难得的南极之旅。
那天例行观测,眼看还剩两个点位就将结束,一场暴风雪突至。
“今天就别去了吧?少一两个点的观测,问题不大。”有队友说。“那怎么行?”杨升高一脸严肃,“我们大老远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些科学数据!”
战风斗雪再出发,队友们再一次向他竖起大拇指:“解放军,好样的!”
由于表现出色,2013年12月16日,中国南极科考队中山站专门致函解放军理工大学,对杨升高提出表扬。
班师回国,杨升高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观测获取的科学数据很大一部分被他写进博士论文。据学院领导介绍,如果通过答辩,杨升高将成为解放军理工大学乃至我军自主培养的第一个空间天气研究方向的博士。
回首南极岁月,杨升高永远难忘那一刻——2013年6月21日,习主席专门向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及各国南极考察站发来慰问电,勉励大家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使命催征,责任如山。“我的南极之旅远未结束……”杨升高说。
(《解放军报》2015年6月26日 01版)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