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后农副业科技服务站:蔬菜工厂一人管理

张晓祺 张歌 花晓

2015年07月09日06:01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总后农副业科技服务站:蔬菜工厂一人管理

  科技“种子”从这里撒向万里边关

  ——总后勤部农副业科技服务站见闻

  ■本报记者 张晓祺 张 歌 特约记者 花 晓

采摘果实 邓伟杰摄

  球形日光温室、雾化栽培大棚、发酵床养猪舍……仲夏时节,记者走进坐落于北京西南郊的总后勤部农副业科技服务站,真切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的神奇魅力。

  一座座大棚内,红果绿蔬“向天要地”,有的种在架子上,有的种在管子里,有的种在墙上,虽然脱离土壤,却长势喜人;一排排猪舍内,粪便不用清理,却闻不到异味……我军农副业生产的科技“种子”,在这里破土而出,又从这里撒向万里边关,有效缓解了驻高原、海岛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官兵肉菜供应难题。

  蔬菜长墙上,“土地”悬空中——

  智能温室雾化栽培实现一年四季都是春

  这是一座巨型球体温室大棚,科技服务站工作人员称之为“鸟巢蔬菜工厂”。

  步入其中,果然别有洞天。紫钻、紫晶、生菜、苦菊等蔬菜,依着环形、梯形、圆柱形“种植墙”循天生长,占领了所有能够伸展的“领地”,而维持蔬菜生长的并不是土壤。

  “这里的蔬菜全部采用智能雾化栽培技术,脱离了传统的土壤栽培环境,让蔬菜直接生长在无菌营养液中,省却了施肥、换土、浇灌、杀虫等传统种植工序。”温室大棚值班员、下士陈然自豪地介绍,运用信息化手段,温室大棚实现了通风、排水、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的自动监测控制,日常管理一人足够。

  掀开梯形“种植墙”一角,西红柿根须竟长达半米,在自由空间内吸收着喷头带来的营养液。陈然说,球形温室中的蔬菜生长,都在计算机智能控制中。计算机可根据蔬菜生长需求向工作设备发出指令,适时喷洒营养液,并遥控大棚换气通风。

  计算机如何知道蔬菜生长需求?面对记者的满脸疑惑,陈然从栽培板上拎出一片“菜叶”笑道:“奥妙就在这里!”定睛一看,记者发现原来这是一片加装了芯片的仿生菜叶。

  陈然介绍说,仿生菜叶是周围蔬菜的“皮肤”,可准确感知真实菜叶的温湿度和光照强度。“菜叶”另一端,有一枚可测探营养液浓度的金属探头,是周围蔬菜的“胃”,蔬菜“吃没吃饱”,它最清楚。

  “常种常收不断线,一年四季都是春。”科技服务站负责人告诉记者,雾化栽培技术不受季节气候限制,生长环境相对简单,特别适合缺土少水、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蔬菜生产。如今,这项技术已在驻西沙、拉萨、青藏线等部队推广应用。

  养猪不清粪,猪舍无异味——

  “自然养猪法”让大白猪严冬睡在“暖炕”上

  猪能长到700斤,猪舍无异味无蚊蝇,这是真的吗?

  走进一座猪舍,只见一头头干净健壮的大白猪,在锯末铺成的“床垫”上,或拱或卧,或饮或食,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倒头大睡……

  猪舍半空中悬挂的电子屏幕显示,此时猪舍温度达31.1℃,而氨气浓度只为0.3ppm,记者没有闻到刺鼻的异味,却发现不时掉落的猪粪,在大白猪的拱踏中不见了踪影。

  科技服务站工作人员为这种养殖方法起了一个朴素的名称——“自然养猪法”。猪场值班员、上士许源枫说,养猪不臭的奥秘全在“床垫”上。

  据许源枫介绍,“自然养猪法”的核心技术就是利用锯末、稻壳、碎秸秆等材料,洒上菌种、中药营养液,自然降解猪的粪污,消除臭味。发酵床两三年清理一次,上层形成的天然有机肥料,可用于植物施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该站就建起全军第一座自然养猪猪舍。通过多年摸索,他们按照不同地域特点,总结出“自然养猪法”的高寒模式、温区模式和热带模式;按照不同养殖规模,总结出连队饲养模式和旅团饲养模式;按照设施配备水平,总结出工厂化发酵床饲养模式和自动化饲养模式。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军100多个单位推广使用。在驻海拔4300多米的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在冬季最低气温达-40℃的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团,均依靠“自然养猪法”的发酵升温功能,让大白猪严冬睡上“暖炕”,使戍边官兵破天荒地通过自己养殖吃上了新鲜猪肉。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东京奥运会今日看点:中国队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
  4.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5. “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708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