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 共守望——庐山外侨在抗战中的坚守

2015年08月25日21:01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同呼吸 共守望——庐山外侨在抗战中的坚守

  新华网南昌8月25日电(记者袁慧晶)庐山是中国的政治名山。1939年庐山沦陷之前,中国军队的两个保安团曾坚守这座孤山八个多月,从夏季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直到冬季,成为当地人民广为传颂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不少居住在此的外国侨民自发捐款捐物支援中国军民,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抗战记忆。

  外侨不愿离开“家园”

  庐山外国侨民的遗存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管理局文联原副主席慕德华是一名庐山文化研究爱好者。据他介绍,日军侵略中国时,大部分外国侨民已撤离,但仍有一百多名外国侨民坚持留守,与中国人民同进同退。

  《庐山续志稿》对于当年的撤离有这样一段描述:“外侨因财产、营业以及与我国人民情感,大部不愿走动,仅有二十人表示离山……牯岭未曾撤退之美侨,均愿为我效劳,或为医生,或为看护,均不愿放弃其职务。”

  “他们的家园也在庐山。”慕德华说。庐山的侨民在日军盲目轰炸下损失极大,这激起了他们的极大愤慨。在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面前,他们选择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帮助中国军队,保护自己的家园和财产。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当时外国侨民成立的庐山战争救济委员会,他们救死扶伤,治疗中国伤员,还为中国军民举行了多场募捐。”慕德华说。

  古老建筑见证守望相助

  今天依然保留着旧时风貌的别墅是庐山的一大风景。中九路8号的庐山瑞园别墅(原瑞典循道行)始建于1905年,拥有着宽敞的外廊,曾经是许多难民的避难之所。

  在别墅前,记者看到一块1937年由当地百姓立下的石碑,上面记载了别墅昔日的主人——瑞典牧师夏定川为抗战时期难民作出的贡献。石碑上的文字提到,看见避难者日益缺衣乏食,夏定川“忧形于色,深念救济之难,戚戚于心者有日矣……仓促成立避难所四处,容避难者六百九十八人。”

  在成立避难所之后,夏定川夫妇与美国布朗夫人对前来避难的中国难民“更番维护,至周且密”,将难民视为家人,每日祷告。“其救人于危,实近世所罕见而”,中国百姓立下的石碑上这样评价道。

  据慕德华介绍,当时许多外国传教士家中都收留了难民,牯岭美国学校也把校舍拿出来当作难民临时安置点,有的外侨还把家里五斗柜的抽屉拿出来当婴儿摇篮,拿出衣物和食品接济难民。

  中外友谊纽带要传下去

  《江西省牯岭战争救济工作》是当时牯岭美国学校校长罗伊·奥尔古德保存的一份珍贵报告。

  报告显示,1937年8月,庐山战争救济委员会成立,当时有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挪威五个国家的成员代表,委员会接受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慷慨捐助。期间,各国人民之间密切合作,形成了国际合作的典范。

  这份报告还列出了十分具体的捐助项目,如“绷带600打”“女童外衣112件”“药膏碗5个”等,都是当时中国军队和难民急需的。

  九江市史志办副主任柳秋荣曾在市档案馆接待过一位美国小伙子。小伙子说他的外公是一名飞虎队队员,在战时曾迫降庐山,后被当地军民救助并送往安全地带,小伙子希望能够在这里查找到一些当年的资料。

  近年来,庐山接待了不少抗战时期外国侨民的后代,他们来此“寻根问祖”,给柳秋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或许解释了战时为什么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能在一起并肩作战的缘由。在那个年代,中外友谊就已生根,至今仍在生长。”柳秋荣说。

(来源:新华网)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东京奥运会今日看点:中国队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3.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4.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
  5. “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708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