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厉害了!高原边关用上“氧二代”【4】

2017年03月16日09:04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厉害了!高原边关用上“氧二代”

  有氧更有干劲

  ——专访新一轮高原部队制供氧建设负责人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花晓 赵杰

  记者:这次制供氧建设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负责人:制供氧建设事关高原官兵平时保健用氧、战时医疗用氧,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官兵健康和战斗力生成。这次建设实施后,高原部队在制供氧保障条件上实现了“五个转变”:保障模式由局部定点转变为全域覆盖,制氧方式由零星间歇转变为足量持续,供氧对象由部分一线官兵转变为全体高原部队,用氧性质由医疗救治为主转变为日常生活保健,官兵身体状况由缺氧被动性代偿转变为吸氧主动性恢复,较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高原部队的缺氧难题。

  记者:这次制供氧建设取得了哪些实效?

  负责人:制供氧建设维护了高原官兵身心健康,是一项凝聚军心、激励士气的政治工程。医学试验数据显示,高原官兵每天吸氧1小时,可使血氧饱和度升高9%,显著改善人体缺氧状况,大幅降低高原病发病率。此项工程建成后,海拔4000米以上严重缺氧部队,吸氧已纳入日常作息制度,官兵每天最低吸氧1小时,实现“保健氧疗”;海拔3000米至4000米一般缺氧部队,制氧装置配备到所有基层点位,官兵遇有症状可随时吸氧,实现“应急氧疗”;在高原全域,实现了官兵有需要就能吸上氧,“缺氧不缺精神”的老西藏精神,焕发出了“有氧更有干劲”的新时代内涵。

  制供氧建设提升了高原部队的战斗力,是一项强健官兵、保障打赢的战备工程。此次建设把“制氧、供氧、吸氧”一体化保障模式融入联合作战体系:平时供氧,海拔4000米以上部队直通单兵床头,海拔3000米至4000米部队成建制集中保障;训练供氧机动和基地保障一体衔接,部队急进高原预置储氧和应急保障综合配套;战时供氧按照全程伴随、立体成链模式组织实施,推动“救命氧”快速向“打仗氧”转变。

  制供氧建设补足了高原部队保障短板,是一项着眼长远、军民融合的固本工程。此次建设总容量达1400立方米/小时,比过去升级扩容5.4倍,构建形成了以制氧站为骨干、小型制氧机和氧气瓶为补充的制供氧网络,既充分保障高原部队日常用氧,又为将来紧急保障预留了余量。军地共设立12个联合维修点,技术人员分管共用,配件耗材合储通用,维修保障一体联动,军民融合消除部队的后顾之忧。

  记者:这次制供氧建设是如何组织实施的?

  负责人:一是坚持加强领导,靠前指挥。军委首长赴雪域高原调研,亲身体验高寒缺氧,深入一线了解用氧诉求。军委后勤保障部领导全程指挥督导建设,17次作出批示要求,组织工作组九上高原,实地勘察,现场办公。西藏军区、南疆军区分管领导立下军令状,建立责任制,对表狠抓落实。

  二是坚持科研先行,创新驱动。第三军医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7个单位近百名专家,在不同海拔梯次高度设立6个研究基地和实验室,构建“现场—实验室—临床”三结合模式,首次提出《高原部队官兵吸氧标准》《高原部队科学用氧指南》,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三是坚持明确职责,通力协作。组成以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为牵头单位、6个行业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周密制定《高原部队制供氧设备建设整体实施方案》。军事设施建设部门紧抓高原施工短暂黄金期,采取超常措施,159套配套用房如期竣工;采购部门派人常驻高原,与部队并肩作业,对企业伴随监督。各部门无缝对接、全力配合,确保了各项建设任务顺利推进。

  四是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标准。在驻藏某部建成样板示范工程,探索建立齐全配套的质量标准体系。在海拔4500米对所有入围企业组织实装实用实测,建立先内检、试运行、再质检的质控流程。先后派出30个验收组、150余名质检人员赴现地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经得起历史和官兵检验。

  五是坚持注重长远,系统配套。注重“建、管、用、修、训”相互衔接,颁发《军队高原制供氧设备管理规定》,出台《高原部队制氧站油料补助标准》,落实高原制氧站业务补助经费,建立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网络和零配件供应渠道,拟定设备操作使用培训与考核评价计划,保证部队“用得起、用得好、用得久”。

  记者:下一步如何深化制供氧建设?

  负责人:一是回访检查建设质量,确保正常运行。采取实地勘察与远程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建设单位进行用氧满意度随访,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健全综合保障体系,确保配套落地。督导各级部门和单位严格落实配套政策制度,适时组织“回头看”评估和标准修订工作,保证依法管装、足额保障。

  三是强化人员技术培训,确保人装结合。为高原官兵编印发放《高原科学用氧指南》,开展实地教、集中学、远程训,培养一批制氧员。

  四是延伸野外供氧保障,确保应急应战。进一步提升野战制供氧机动伴随保障能力,深入研究平时吸氧保健与战时缺氧适应转换衔接,确保维护健康与提高战斗力的有机统一。

(责编:黄子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