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我们的军校生活(强军路上)

——探访四所军队院校

2022年05月15日05: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①: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学员正在进行队列训练。
  王溶震摄
  图②:国防科技大学学员正在进行手榴弹投掷训练。
  倪浩洋摄
  图③:陆军军医大学“红色军医文化节”活动中,学员们正在进行武装越野跑项目的比拼。
  汤燕妮摄
  图④:空军工程大学学员在“第二课堂”测试飞机模型。
  钟紫舟摄

  强国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军队院校是人民军队序列中一个特殊的重要方阵,每年都有大批有志青年报考军队院校,锤炼本领、提升自我,大批军队院校毕业生奔赴战位、从军报国。军队院校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大学上军校是一种什么体验?近日,记者探访4所军队院校,聆听军校学员青春追梦的故事,感受军队院校向战而行的使命。

  ——编  者

  

  国防科技大学——

  向战研学,精准对接需求

  本报记者  徐  隽

  前不久,“兆易创新杯”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研电之星”挑战赛落下帷幕。国防科技大学参赛团队从百余所高校的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夺得最高奖项“研电之星”。该团队队长、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研究生宋永坤兴奋地说:“我们要继续锤炼本领,争取更大的创新突破!”

  大学上军校是一种什么体验?所学所思与同龄人相比有哪些不同?国防科技大学学员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学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串串代码成为制胜“绝招”;擂台上操纵机器人一决高下,瞄准打赢未来战争;学完军事地形学,山峦河流都化作线条、数字与符号,作战地图“铺”在脑海……国防科技大学学员的大学生活,有着满满的“军”味和科技感。

  “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我校努力打造未来战争制胜人才‘示范区’。”国防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雍成纲表示,近年来,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的理念成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授课内容聚焦部队所需,论文选题瞄准实战难点成为一种自觉,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未来战场需求侧的对接日益精准。

  “我们向战研学,苦练制胜本领,对未来战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这个学期,2019级学员谢桦泽新接触了“联合作战基础知识”课程。这门课程引入联合作战推演系统等多种软件辅助理论学习,锻炼提升学员的统筹协调能力。

  起初,谢桦泽对推演软件有些不以为意,然而,一次与教员对抗赛的失利改变了他的看法。“如果推演软件上都不能打赢,以后怎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真实战场呢?”谢桦泽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战友组队练习,深入琢磨经典战例,积极向教员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谢桦泽的推演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用知识丰满羽翼,用理论指导实践,为的是学好本领,献身国防。在科研院所、在高原哨所、在荒漠孤岛……大江南北的不同战位上,都有国防科大人用热血书写的青春华章。

  火箭军某基地排长丁洋就是其中之一。丁洋是国防科技大学2017级本科学员,在面临毕业时,他果断选择了去基层建功立业。

  “4年军校时光,让我从懵懂新生成长为满腔热血的男子汉,是我前进路上的宝贵财富。”展望未来,丁洋干劲十足,“基层部队是能让人快速成长的地方,我愿在这里为强军兴军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陆军军医大学——

  救死扶伤,实习就是实战

  本报记者  李龙伊

  春末夏初,一批军医大学学员从学校奔赴祖国各地,在军队医院、集团军卫生处等业务一线开始临床实习的锻炼。“能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准确做出诊断?”回忆起踏出校门的那一刻,陆军军医大学学员刘梓阳既忐忑又激动。

  实习中,刘梓阳第一次与患者面对面问诊。听患者自述病症后,他快速调用所学知识,为患者分析病因,没几分钟就出了一头汗。“这和曾经以观察学习为主的见习期不同,实习就是实战。”刘梓阳感慨。

  “身为军校学员,学好医术、救死扶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学员史恒宇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初,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把网络授课和实战教学隔空对接,让学员们第一时间了解救治案例。

  那时,医疗队员既是战斗员又是教员,他们抓住任务间隙,为千里外屏幕另一端的年轻学员讲授一线救治案例,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那几天熄灯后,史恒宇都会像“过电影”一样反复回忆这些无比珍贵的第一手学习资料。“教员们不只是教授知识,也是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作为军医面对的是什么、职责是什么。”史恒宇说,“人民军医是军人,也是医生。哪里有需要、有危险,我们就应该战斗在哪里。”

  去年年底,陆军军医大学“红色军医边关行”医疗队实习学员夏志顺,来到海拔4600多米的某边防驻训点巡诊,遇到了扎根边防单位工作的学长。“当时,看到学长在认真地为训练受伤的战士开展诊疗,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未来要到基层去,到军队建设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才能。”夏志顺说。

  传帮带,是陆军军医大学的好传统。每年,大学都会邀请毕业学员返校分享成长故事。作为第一个分配到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女博士,杨思思感慨:“从校园到边防、从实验室到练兵场,我真切感到,军医大学的舞台比想象的还要广阔。”

  “在这里,我们不仅有学习尖端医疗技术的机会,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员徐磊表示。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国际学术论坛海报展、病理笔记手绘……通过这些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学员们收获了成长和知识。学员潘莹紫说:“从医学生到医生、从军校学员到红色军医,需要迈过无数关卡,经历许多磨砺,但我们很享受这个过程。‘战味’的青春,别样精彩!”

  

  空军工程大学——

  钻研创新,最爱“第二课堂”

  本报记者  刘博通

  “儿子,你上学这大半年,变化真不小!”视频里,母亲赞许的话语让空军工程大学防空反导学院大一学员王锦泽心里美滋滋的。

  经过短短半年的历练,过年回家时,王锦泽不经意间把军校的作风带回了家里:被子叠成豆腐块,主动帮忙做家务,腰杆挺得直直的……他的成长写在脸上,落在言行间,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亲戚朋友夸他成熟,同学更是对他考取军校感到羡慕。

  在该校鹿塬校区,空军院校中首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静静矗立,中科院院士李应红领衔的科研团队,目光紧盯着空天战场,为战鹰翱翔注入持久动力。

  “大学的学科覆盖理、工、军、管4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空天网智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正在加速培养年轻的‘准军官’。”空军工程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们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都排在全国前列,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在军队院校前列。”

  走出教室,漫步菁菁校园,大二学员韩卫航最喜欢独具空天特色的“第二课堂”——学员俱乐部。“学校有40多个学员俱乐部,包括感知装备前沿动态、介绍装备研发故事的军事科技装备发展俱乐部,制作操控航模、无人机自由飞行的空中机器人俱乐部,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研究俱乐部……”韩卫航说,这些俱乐部为学员们搭建了平台,让大家在感兴趣的领域施展才能。

  “如今,校园里‘为战科研’‘科技力就是战斗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学员搞小发明、小创造蔚然成风。”该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仅去年,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军备战标兵个人、全军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众多典型标杆,学员获得重点学科竞赛奖励近千项,斩获多项高端赛事国家大奖。

  在校史馆里,学员王雪倩正在刻苦练习解说。“我们每届都有优秀的班长参加珠海航展或长春航展,承担解说任务。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人民空军形象,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她说。

  去年毕业季,该校大批毕业学员志愿奔赴战备一线、边疆海岛扎根奋斗,还有不少学员投身科研院所或留校任教,用实际行动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守护蔚蓝,决胜空天战场!”校园里,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发起对未来的宣誓。强军路上,他们信念坚定、步履铿锵。

  

  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实践锻炼,课堂连接战位

  本报记者  李卓尔

  “点火!”随着口令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响起,搭载9颗卫星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直上云天。

  同一时刻,在数百公里外的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6名学员正实时播报火箭在空中的状态。他们所做的工作,对应着前方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的相应技术员岗位。

  “目标跟踪正常!”

  “测控站信号接收正常!”

  学术厅内,台上学员清晰的报告声接连传来。这是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结合重大任务开展的一次实践公开课。基于该校建立的测运控大平台中心系统,6名学员与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步,实时播报箭星状态。一旁,聂万胜和马宏两位专家适时进行航天科普教学。

  这堂实践公开课面向该校600余名师生,真实的任务背景,让全场人员仿佛置身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一般。体验到如此特别的课堂,学员们表示:“以前看电视直播会很激动,但是这堂课让我们对如何完成好发射任务有了更多思考。”

  坐落在京郊雁栖湖畔的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主要面向全国全军培养航天领域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军士、文职人员等人才,承担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国际合作等任务,先后培养了以航天工程指挥长、总师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为精准对接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需求,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在本科生培养中,着眼部队一线指挥员所需能力,创建“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班”,坚持全程导师制和小班教学,组织学员常态化赴部队实践锻炼,将课堂与一线战位连接,不断提升学员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2018级学员马骁驿是首批“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班”的学员,从小他就对宇宙和航天有着浓厚的兴趣,高考考入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后,马骁驿感觉自己离梦想从未如此之近。

  去年,马骁驿参与了学校用于服务相关教学训练的卫星——太空试验1号天健卫星的研制和测试发射任务。这次任务让他获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我得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装进行对照,对于卫星的总体设计、测试实验、在轨操作等有了更深的认识。”

  去年7月,学校为调整组建后招收的首批本科学员举行毕业典礼。毕业学员全部奔赴各军兵种部队基层一线,其中一半以上学员进入新域新质战位。在签名宣誓仪式现场,学员们集体表达心声:“将青春烙印在一线战位,融入强军兴军伟大实践!”

  版式设计:张丹峰

  杨龙霄、左胜男、徐腾跃、胡闽超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5日 06 版)

(责编:牛镛、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