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透析智能化作战新走势

2022年06月07日09:51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现代战争实践证明,高新科技已成为核心战斗力,并推动战争形态向智能化快速迈进。尤其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牵引下,在算法和算力技术的支撑下,军事智能化程度正在逐步加深,战场智能化作战特点越发显现。

作战空间向全域多维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分布在不同战场空间的作战单元融为一体,促使作战空间加速拓展、跨域联动,多维战场空间同时发力,多种作战能力同时聚焦,可达成全域精确聚能释能。

数据云网泛联拓展了信息域作战空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域作战将渗透各个作战空间,空间上分散的模块化作战单元将连结为无中心的分布式作战体系,在作战任务变化或某些节点受损的情况下,通过加入新节点或升级其他节点,可实现保持原作战功能或形成新的作战功能。依托信息基础设施,作战体系呈现出分布式、自组织、自同步的特征,极大地提高了作战体系的可靠性、抗毁性、灵活性,作战体系从基于任务、面向静态向基于能力、面向动态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武器装备拓展物理域作战空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自主控制、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及转化应用,武器装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智能化作战战场由传统的陆、海、空等向临近空间、极地、深空、深海、地下等领域拓展。

人脑与电脑互补拓展认知域空间。随着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的融合发展,人脑智能与人工智能相互促进,可实现人脑逻辑思维和计算机高速计算的优势互补,在智能化战争中,认知域作战空间将成为主战场,“脑控”和“控脑”将成为未来战争争夺焦点。

作战力量向人机混合编组方向发展

智能化战争中,新质无人作战力量将成为主战力量,是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太空、网络、电磁和智能弹药等新质无人作战力量直接参与作战,将实现从战略到战术的无缝链接,形成多维一体、全域攻防、快速突击的整体合力。

作战力量编成呈多种样式。人机混合编组。根据不同的任务,结合不同功能的无人作战力量,合理进行人机编组,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无人作战力量的特殊功能,以实现最佳组合达成作战目的。无人力量自主编组。智能化战争中,无人战术单元作为最小作战单元,能够根据作战任务需求自主编成作战群或队,对目标进行攻击或防御,也可根据战场环境和任务的变化,自动协同配合,确保达成统一的作战目的。

作战指挥向自主智能发展

智能化战争中,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给作战指挥造成了深刻影响,甚至引发颠覆性变化。

指挥信息获取更加自主。智能化战场的传感器平台可以对“体量大、类型多、传输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的多源情报实施智能化融合处理,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数据,并自动传输到指挥控制中心,为指挥员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指挥决策人机协同。在智能化战争中,智能机器人系统辅助决策功能的运用,大大减轻了指挥员的负担,使指挥员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研究作战、研究指挥,把一些繁琐的情报信息判断、甄别与处置工作,交给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来处理,充分发挥人机结合、合理分工、相互补充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指挥员的指挥效率。

规划动态生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人机接口技术的智能化系统,能加快战场动态信息更新节奏,快速提出对计划进行调整完善的建议,有助于指挥员及时更新任务规划,提升部队快速行动能力。

控制响应敏捷。在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支撑下,未来智能化调控部队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具体体现在:智能化武器装备能够利用类似人的视觉、听觉等的传感器,对目标进行跟踪探测,将获取信息与指挥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通过类似人脑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实现自主分析、识别、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决策,进而调控对目标的攻击行动。

作战装备智能化程度加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装备领域广泛运用,智能化作战平台和系统、智能弹药和智能化武器装备等陆续列装部队,作战装备将由有人装备为主、无人装备为辅,向有人/无人装备协同和以无人装备为主方向发展,无人机、无人战车、无人舰艇、无人航天器、军用机器人和智能单兵系统等装备将成为智能化作战的主要力量。它们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作战精度高,对夺取战争主动权起着关键作用,甚至会影响整个战争进程。

科技渗透战争全过程

现代战争智能化作战在互联网技术、无人技术、数据处理与预测技术、目标识别与搜索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各类高科技平台和系统越来越可能代替人在战争中情报侦察、高效指挥、精确行动和综合保障等各个作战环节中的行动。这些智能化作战平台或系统同时具有超强的计算、识别和自主控制能力,特别是能完成人难以完成的恶劣条件下的急难险重任务,这一趋势正引起各军事强国越来越多的兴趣与投入。(岳贵云、成次敏、李奇男)

(责编:陈羽、任一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