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美加强海域态势感知行动

2022年12月12日09:42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美海军“汉森”号海洋测量船。

近期,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频繁进行海域态势感知行动,先后派出多艘海洋测量船与海洋监视船进行海洋气象水文调查、海底地形地貌探测,以支持其在该区域的活动。此前,美国在美日印澳“四国机制”领导人峰会上,高调推出一项海上安全新倡议——“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声称将提升太平洋、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各盟国和伙伴国的海域监控能力,并将此作为构建全球海域态势感知体系的重要手段,引发外界关注。

海域态势感知计划酝酿已久

美国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计划酝酿已久。早在2016年,美国会部分参议员就提出设立“亚太海洋安全倡议”法案,以提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的海洋安全与海域态势感知能力。2019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国防授权法案中提出将“亚太海洋安全倡议”扩大为“印太海洋安全倡议”,内容包括加强与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及太平洋岛国的海洋安全合作,并将其扩大至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分析人士称,美国意图通过部署各种跟踪识别系统、协调共享数据等方式,构建以新加坡、印度、太平洋岛国为中心的海洋信息融合网络,以实现信息共享。

拜登上台后,出台了新的“印太海洋安全战略”,计划5年内投入5000万美元,用于开展包括海域态势感知体系建设在内的海洋安全合作,同时还配套提出“太平洋威慑”和“海洋安全”两个合作倡议,不断加强前沿军事部署。随着太空卫星、无人和智能化等技术发展,拜登政府又提出“综合威慑”新战略理念,要求扩大水面、水下、空中常规和战略性力量,整合太空、网络、情报等各部门资源,进行海域态势的综合性侦察,特别强调加强与准军事及民事力量的协同。

此外,拜登政府还试图以提升联盟和伙伴关系为基本路径,通过人员训练、装备转移、基地援建、直接拨款等方式,整合相关区域内有实力的盟国和伙伴国力量,提升其海域感知能力,从而建立从东北亚、东南亚延伸至印度洋及南太平洋等区域的“准海洋安全联盟”网络。

意图最大化维持地区力量优势

海域态势感知能力是美军维持地区制海权和制空权压倒性优势的重要辅助性力量。美军之所以频频采取行动加强在亚太地区的海域态势感知,主要是出于对可能失去地区制海权和制空权压倒性优势地位的担忧。当前,维持制海及制空的绝对力量优势依然是美军的主要战略理念。为在亚太地区保持绝对力量优势,美国以帮助域内盟国和伙伴国提升海上军事和非军事力量为借口,使用多种手段加强对竞争对手舰艇的跟踪与监视,以达到牵制对手、实现其海洋霸权的目的。

此外,美国极力推动构建“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降低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成本。为缓解美海军部分舰艇老化、战斗机完备率偏低等问题,美军提出大规模建造新舰艇、采购新一代战斗机及增加部署新的防空和中短程导弹等计划,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低迷,庞大的军费开支让美国财政不堪重负,这逼迫美军在开展海外部署和海外行动时不得不考虑经济成本问题。

因此,除要求盟国和伙伴国增加军费分摊外,与盟国和伙伴国合作构建具有强烈军事安全意味的海域态势感知体系,成为美国的重要课题。美国高层认为,构建“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可借助区域盟国和伙伴国的力量,大大降低地区海域态势感知体系建设及遏制竞争对手海上影响力外扩的成本,避免美军在东北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印度洋的漫长战线上分散兵力和过度消耗。

深陷“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怪圈

事实上,美国一再强调要发挥盟国和伙伴国力量在“印太地区”海洋安全战略实施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暴露出其意图以阵营和实力而非互信和多边共识塑造地区海洋秩序的企图,其根本逻辑是以“权力至上”和“利益至上”为导向,通过拉帮结派的方式维护美军在该地区的绝对力量优势,从而实现其海洋霸权,这既是对多边主义合作机制与共识的悖离,也给域内国家带来更多困境。

为寻求抵近海域态势感知的合法性,美国至今没有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是目前国际海洋规则秩序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然而,美国无视公约对于国家领海主权的保护性条款,刻意曲解公约以维持海洋霸权,尽显美国“强权即公理”的霸权逻辑,也成为美国奉行“霸权和国家利益优先”的有力注脚。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不顾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规定,频繁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挑衅性的海域态势感知行动,甚至在行动中时常伴有军事演训等其他动作,充分表明其安全理念已深陷“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怪圈,这不仅无助于亚太地区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治理,还将使该地区海洋安全秩序的“碎片化”趋势愈演愈烈。(方晓志)

(责编:陈羽、唐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