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感言
隻有緊貼實戰謀科技創新,才能加快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
現場直擊:“全體注意,右前方,敵目標,1500,殲滅!”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千裡之外駕駛員與射手同操一台“虛擬戰車”——“異地合成仿真訓練系統”,實施遠程作戰,精確摧毀目標。
7月中旬,目睹一幕幕作戰場景,我不禁回想起攻關研發這套智能模擬訓練系統的日日夜夜。
那年冬天,我在基地訓練部任職,適逢到某機步師對學兵培訓質量做跟蹤調研。當聽到“學兵專業技能較過硬,但協同能力需加強”的反映時,回想起自己身在基層的習武經歷,我就琢磨:能否在承訓分散、實裝保障難的情況下,增強通信、射擊、駕駛幾大專業人員協同配合能力,來破解異地遠程合成訓練難題,讓科研攻關與信息化戰場實現“無縫對接”呢?
在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中,每名官兵都是作戰鏈條的重要節點,要求必須具備很強的聯合作戰意識和協同作戰能力。然而,由於以往訓練幾大專業人員通常採取不同建制承訓,分布在不同地域,遠的相隔上千公裡,近的也有近百公裡,所以一直難以異地合成,制約了戰斗力快速生成。
戰場需求,成為激勵我科研創新的重要動力。為攻克難題,我帶領教員杜宏偉等人,展開了艱苦的技術攻關。一無資料二無經驗可借鑒,我們獨辟蹊徑:基於信息網絡技術平台,首次引入分布交互技術,採用先進仿真手段,將分類模擬器組成虛擬戰斗單元,模擬實戰背景下實施合成作戰。
論証需求、設計模塊、編寫程序、加工機件、調試應用……一道道難關,橫亙在前進路上:相隔千裡怎樣在“虛擬作戰平台”上有效協同?怎樣做好戰場仿真設計,使學兵不出營門、不動實裝、不打實彈就能在硝煙彌漫、危機四伏的“實戰”環境中苦練硬功?
協同作戰一網聯。歷經數載全力拼搏,經過數千次的調試,新系統終於研制成功,使我軍裝甲兵異地合成、戰技合一、網絡化協同訓練難題迎刃而解。
是騾子是馬“戰場”上遛遛。近年來,從院校專家到部隊領導以及上萬名無等級學兵經實際應用檢驗,協同技能、戰術水平、作戰反應能力及其心理素質等均顯著提高,不僅大大減少了實裝實彈動用量,而且有效實現了直接遂行聯合作戰任務的目標。目前,該創新成果已獲得全軍科技獎。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