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這裡的每一堂課,都有鮮活的故事穿插其中﹔這裡的每一個故事,都有智慧的火花閃爍其間。
濟空某旅針對小散遠直點站多、政治教育課難以滿足官兵需求的實際,定期舉辦“五星課堂”“經典教案”“優秀課件”評選活動,並將其挂在旅“天網講堂”上,制作成光盤下發基層,讓官兵共享“精彩一課”,有效增強了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
8月中旬,記者通過“天網講堂”集中觀看了該旅新近評選出的10堂政治教育精品課,深深感到,授課者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善用故事講好大道理。這裡精選出其中兩堂精品課,以饗讀者。
三個故事串起一堂課
時間:2014年7月25日
地點:某雷達站俱樂部
授課人:指導員劉聖乾
“粟裕將軍終生不會打牌下棋,不會喝酒跳舞,觀地形、看地圖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愛好。勝利了,進城了,他還在琢磨這個街道怎樣攻佔、那個要點如何據守。每晚就寢前,他都要將衣服鞋襪仔細放好,確保一旦有事能隨手摸到。”某雷達站指導員劉聖乾用寥寥數語道出了“常勝將軍”的制勝秘訣。
劉聖乾在這堂《軍人,時刻准備上戰場》的教育課上,談完粟裕將軍的故事,又講起了刺痛國人的中日甲午海戰之殤。上等兵呂劍宇告訴記者,劉聖乾講的《馬關條約》談判故事,讓他至今記憶猶新。清政府總理大臣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何時割讓台灣給日本進行討論,日本堅持一月內辦理交接。李鴻章說:如此多的頭緒,兩個月還差不多,貴國何必如此著急,台灣已是你們口中之物了。伊藤博文回答:尚未下咽,甚飢!這段對話彰顯了戰敗者的卑微與無奈。失敗總是有原因的,甲午戰爭前,日本明治天皇用餓肚子的方式籌措海軍軍費﹔而同一時期,清政府卻為籌辦慈禧60大壽挪用和壓緊軍費。
呂劍宇在課后討論中說,他對清政府的腐敗恨得“牙根痒痒”,同時也更加清楚和堅定了一個道理:軍隊不強,對國家的命運是決定性的!
雷達兵是一支獨特的兵種,養兵千日、用兵千日,需要官兵瞪大眼睛守望“藍天界碑”。在課堂上,劉聖乾講到戰備作風時,為官兵講述了日本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虎頭要塞僅13天就土崩瓦解的故事。日本關東軍有百萬之師,侵略我國東北達14年之久,熟悉當地地形、民情,全境層層布防,建造了大量的堅固防御工事,最著名的當屬烏蘇裡江邊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虎頭要塞。日軍自恃佔盡地利,妄自猜度蘇軍不會在短時間內發動全面進攻。當蘇軍利用雨夜突然發動進攻時,日軍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甚至還在與歌舞伎尋歡作樂,結果“東方馬其諾防線”輕易被攻克。
“冰冷殘酷的戰爭法則,會把絲毫懈怠演變成血的代價,優良的戰備作風是確保部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重要前提。”劉聖乾的課堂結束語,在每一名官兵心裡留下深深印記。
正反事例挑明一個理
時間:2014年8月15日
地點:戰勤連俱樂部
授課人:上士王偉
“想到和得到之間隻有兩個字:做到!”這是電視劇《士兵突擊》裡的一句經典台詞。當這句話從該旅戰勤連上士王偉嘴裡喊出來時,是那麼震撼人心。
8月15日,士官王偉以《想到變得到隻有做到》為題,走上連隊“強軍夢·我的夢”成才大講壇。課堂上,他跟戰友一起回顧了電視劇主人公許三多從一個懵懂的鄉村青年成長為特種作戰尖刀人才“老A”的那段經歷。他的娓娓敘述再現了許三多像傻子一樣練正步、在沒有人監督的“小點”堅持一日生活制度、連隊解散后跟連長兩個人同一個連隊PK拉歌等一個個細節。
“一個細節可能決定成敗,也可能無關緊要,但把所有正能量的細節串到一起,成功就一定會成為你的親密好友。”講到這裡,王偉趁熱打鐵,號召大家在每一次“做到”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時候,在場的每個人都被他的精彩故事感染了。
為了讓戰友們進一步明白如何實現人生價值,王偉還跟官兵們談到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生平孤獨,但求一敗,一敗難求,劍法止步。話鋒一轉,他說起了奧運冠軍葉詩文,2012年倫敦奧運會,葉詩文接連打破400米混合泳、200米混合泳兩項世界紀錄,創造了中國游泳界個人單屆獲得兩項奧運冠軍的歷史。王偉告訴官兵們,葉詩文從16歲起,就一直把昨天的自己當作對手,不斷超越自己。
“獨孤求敗選擇‘為劍筑塚’、劍法止步,葉詩文選擇超越自己,用汗水鑄就輝煌。”王偉說,獨孤求敗其實敗了,他敗給了自己,隻有像葉詩文一樣,能夠不斷超越自己的人,才能不斷登上人生的新高峰。王偉的結束語剛落,現場立即被熱烈的掌聲吞沒。
上圖為8月18日該旅戰勤連在訓練場開展“強軍夢·我的夢”教育活動的情景。 孫先舉攝
視 點
“無字家書” 重千金
——從退休老將軍黃學祿的授課藝術說起
■楊冬林
“正式開講前,先給戰友們講個‘無字家書’的故事。一名戰士當兵10多年,總共收到老父親寄來的家書近百封,卻沒有一封是有字的……”濟南軍區退休老將軍黃學祿在某部為官兵上感恩教育課時的開場白一出,頓時讓台下的官兵瞪大了眼睛。
黃老接著講到,“春天,不識字的老父親會在信封裡夾上一片嫩綠的小麥葉子或是一朵金黃的油菜花,那代表家中農作物長勢很好﹔秋天,信封裡夾有幾縷玉米纓或是幾片棉花葉子,表示農作物收成尚好﹔寒冬來臨時,父親會用未曾握慣筆的手畫一件隻有兒子才能看懂的棉襖,那是在囑咐‘天冷了,快加衣’……”台上,老將軍越講越動情﹔台下,官兵們邊聽邊抹淚。
一個“無字家書”的故事何以令人如此感動?黃老退休后,總結自己數十年從事部隊政治工作經驗,撰寫了《與思想政治工作者聊聊天》一書。他在其中這樣寫道:要把大道理講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沒有生動感人的故事肯定是不行的。一個富有情趣的故事,往往會讓人深受教益並終生難忘。寓理於事,據事論理,析事明理,情理交融,通過講好故事練好說理功,讓青年官兵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歷練品行,無疑更容易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也表明,與籠統抽象的空洞說教相比,大多數人更容易受到清晰事例的影響,並且事例越是生動形象,越是與教育對象密切相關,教育所產生的說服力就越大。個中道理並不深奧。從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回歸感性,如此循環往復,就是人的認識和思維形成的過程。故事首先是具體可感、有血有肉的,而其中隱含的道理往往又是抽象的、理性的。小故事中有大道理,小故事中有大智慧,說明故事在教育中的確能夠起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特殊功效。因而,故事被認為是“人類通用語言”,講故事是授課通俗化、大眾化的基本手段,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繼承和發揚我軍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與時俱進講好政治教育課,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善用小故事講活講實講深大道理。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