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日,國務院批准,自2014年起,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為什麼要設立扶貧日?新形勢下,我國扶貧開發工作有何新目標、新規劃?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採訪了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
記者:請談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有哪些亮點?
鄭文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實施以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1978至2010年,按照我國扶貧標准,累計減少了2.5億貧困人口,參考國際扶貧標准,共減少了6.6億貧困人口。
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是我國扶貧開發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重要標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定點扶貧。就是黨政機關等單位定點幫扶貧困縣。這項工作從1986年開始,目前,參與中央層面定點扶貧的中央和國家機關、企事業等單位共310個,幫扶了全國592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實現了全覆蓋。二是東西扶貧協作。中央於1996年7月開始安排部署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對口幫扶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目前,東部共有18個發達省市與西部10個省(區、市)建立了扶貧協作關系。三是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扶貧。近年來,民營企業通過發起“光彩事業”參與扶貧,成效顯著。同時,現在社會上願意參與扶貧的公民個人越來越多,據初步統計,僅2012年,全國就有2900多萬名志願者投身公益。
記者:國家設立扶貧日主要是基於什麼考慮,扶貧日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鄭文凱:截至2013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8249萬人。現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僅有不到7年時間,扶貧攻堅的任務極其艱巨,需要全黨動手、全國動員、全社會參與。從國家層面設立扶貧日,適應了科學扶貧、精准扶貧的要求,是創新社會參與機制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引起全社會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事業。
記者:新形勢下,我國扶貧開發工作有何新目標、新規劃?
鄭文凱:目前,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力創新提高的新階段。到2020年,我們要實現《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的“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的總體目標。
今年,我們扶貧開發重點工作是“三個三”:一是完成三項重點任務,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村貧困人口建檔立卡、駐村幫扶工作隊對貧困村全覆蓋﹔二是培育三個扶貧工作品牌,即雨露計劃、易地扶貧搬遷和扶貧小額信貸﹔三是改革建立貧困縣三項機制,包括改革考核機制、建立約束機制和完善退出機制。
記者:長期以來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您對此有何評價?
鄭文凱: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是我國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地駐軍都是當地同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多年來,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充分發揮組織嚴密、突擊力強和人才、科技、裝備等優勢,把地方所需、群眾所盼和部隊所能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參與扶貧開發,實現了扶貧方面的軍地優勢互補。目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共定點幫扶63個貧困縣、547個貧困鄉、2856個貧困村,主要開展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支持貧困地區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捐資助學、科技扶貧、醫療衛生扶貧、抗震救災送溫暖等活動,為促進幫扶對象盡快脫貧致富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借此機會,也通過解放軍報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表示誠摯感謝,希望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一如既往支持和參與扶貧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為促進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