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雷致傷原理不一樣,進攻型手雷一般不產生金屬彈片,主要利用沖擊波傷人﹔防御型爆炸產生金屬彈片,破片撞擊人體直接造成殺傷……”10月中旬,記者在第16集團軍某師醫院戰傷救治課堂上看到,院長蔣天驕拿著手榴彈、炮彈模型,詳細為大家講解性能構造、致傷原理及救治要點,讓軍醫們熟知救治技能。
一次該師組織衛勤保障演練,前沿官兵遭“敵”打擊,“傷亡”慘重。醫療分隊趕到前沿陣地卻發現,由於缺少對彈藥知識和致傷機理的認識,所攜帶的器材藥品隻能應對爆炸傷和撞擊傷,面對口耳出血的爆震傷“傷員”卻救治無術。
不研究彈藥、不熟知殺傷機理,戰時怎麼能有效地搶救傷員?該師將彈藥識別納入醫務人員專業考核內容,結合大綱戰創傷種類編印《復合傷救治手冊》作為訓練教材,幫助軍醫廣泛涉獵戰傷救護知識。他們還邀請指揮員登台授課,講解現代戰爭作戰進程、兵力運用和衛勤需求,提高軍醫戰場救治能力。
前不久該師組織衛勤保障演練,20多名軍醫面對多種戰創傷救治考題應對自如。目前,全師大部分軍醫熟知常見彈藥的戰技性能和殺傷機理,彈藥識別、高新武器等軍事知識成為軍醫考核必考內容。
編余小議
由衛生員登上英雄榜想到的
■高志文
解放戰爭的衡寶戰役中,某紅軍營三連衛生員陳煥柱不僅率救護組先后搶救了48名傷員,還在戰斗最緊急關頭,積極協助組織指揮榮立三大功,戰后登上戰地英雄榜,被授予“救護英雄”稱號。無獨有偶,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美軍一個營在水際灘頭組織多次進攻都被德軍擊退,營指揮員全部陣亡。危急關頭,一名軍醫挺身而出重新組織發起進攻並成功突破了德軍防線,奪取了灘頭陣地,為后續部隊鞏固擴大登陸場創造了條件。
透過戰火、穿越時空,審視中外兩名軍隊醫務工作者袖標上的紅十字,我們不妨這樣解讀:紅十字的一橫,可看做醫學專業,一豎則寓意戰場打仗,二者交叉匯合構成軍隊醫務工作者的能力坐標。軍醫,不僅僅是穿著軍裝的醫生﹔衛生員,也不是一般的衛生服務人員。軍隊醫務工作者擔負著在戰火中搶救生命的神聖職責,除了要精通本職醫學專業外,更要放眼打仗這個“大專業”、面向戰場這座“大醫院”、緊盯戰傷這個“大課題”提升能力素質,取得“戰場行醫証”。當聞慣了消毒水和藥品味的軍醫習慣了硝煙的味道,當在整潔靜寂的手術室裡游刃有余的手術刀也能在槍炮的震顫中從容不迫,這樣的軍醫就離戰場更近了!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