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一場民兵專業分隊應急救援搶險演練在大別山腹地拉開帷幕。
“道路被毀!傷員危急!物資急需轉運!”接到孝感市孝南區應急辦的緊急求援信息,孝南區人武部戰備值班室立即下達民用裝備應急動員令。短時間內,一輛輛通信指揮車、衛生救護車、工程搶修車和大型運輸車動若風發,駛向指定集結地點。
現場觀摩的軍地領導欣喜地發現:民兵應急分隊和千余台(套)民用專業裝備器材反應快速、行動有序、召之即來。對此,孝南區人武部部長唐立感慨:“這些新變化主要得益於軍地依法走開軍民融合式保障之路。”
市場制約,預編民用裝備關鍵時刻打起“退堂鼓”
地處華中腹地、漢江之畔的孝感市孝南區,地理位置特殊,汛情多發、山火易發,建立一支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勢在必行。然而,與之配套的民用裝備器材平時大都用於市場經濟建設,民兵武器裝備倉庫中儲備的很少,應急動員就必須征用民用裝備。然而,民用裝備的征用,可謂一波三折。
一次,漢江流域某段因連日暴雨出現堤壩滲水。孝南區人武部根據平時民用裝備潛力調查掌握的情況,向3家企業緊急征召搶險裝備器材。結果,其中兩家民營企業卻回應搶險所需的挖掘機和運輸車等預征裝備要按合同為客戶營運,無法按時參加搶險救災行動。
預編的民用裝備竟在關鍵時刻打起“退堂鼓”。事后,該人武部專門派出人員深入各民用裝備預編單位進行調研,一些企業負責人對此也是大吐苦水:自己花高價購買的裝備器材是為了創造經濟效益,征用期間怎麼補助,損壞了怎麼賠償都不明確,讓人不放心。
是加大行政處罰力度,還是尋求科學的辦法解決難題?孝南區軍地領導經過反復研究,堅持用法治思維統一思想認識:綜合運用市場、行政和法律手段,不斷提高預編民用裝備管理使用科學化水平。
簽訂合同,依法理順裝備保障責權利
為此,孝南區人武部專門請地方律師事務所協助,起草了《預編征用民用裝備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合同書》。合同書中詳細規定了征用雙方的權利和責任,對裝備器材的征用時限等進行了嚴格限定,對損壞民用裝備明確了賠償范圍,違約方將受到相應處罰。此舉一出,從根本上明確了軍地雙方對民用裝備動員使用的責、權、利,讓預編企業負責人心裡也踏實了許多。
孝南區委、區政府和區人武部從富國強軍大局出發,牢固樹立起依法征裝、依法管裝、依法用裝的觀念,先后出台了《孝南區民兵應急分隊裝備保障實施辦法》《應急分隊裝備器材管理規定》等法規性政策文件,將民兵應急分隊的裝備器材購置、裝備征用補償等納入財政預算,由區人武部制定提出需求計劃,區財政下撥經費,統一購置、定向保障、定期補充,走開了依法加強軍民融合式保障的新路子。
與此同時,他們還積極探索購置與預征相結合的裝備保障模式,依據《國防動員法》等法律法規要求,深入行業系統進行全面普查,在摸清駐地軍民通用裝備的品種、型號、數量和技術狀況的基礎上反復論証、優中選優,對多個大型國有、民營企業的沖鋒舟、摩托艇和醫療救護器材等千余套裝備進行了預編,並全部簽訂裝備預征合同,實現了裝備征用管理的法規化、正規化。
一聲令下,千“裝”競發。據孝南區人武部政委付軍良介紹,今年以來,該人武部在執行抗洪搶險、道路搶修、扑滅山火、醫療救援等20多次應急任務中,先后依法快速征用民用機械設備千余台(次),有效提高了民用裝備應急應戰保障能力。
破解難題應有法治思維
■孝感軍分區司令員 陳良友
孝感市孝南區軍地雙方走開了裝備動員依法保障之路,解決了軍民通用裝備應急動員征召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實踐証明,用法治思維解決好國防和軍隊改革發展進程中的矛盾問題,是深入推動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重要保証。
孝南區軍地雙方的做法,啟示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在應急應戰演習訓練、軍事設施保護、戰備工程建設、軍事秘密安全等方面遇到類似矛盾和問題時,不能總想著依靠交情或行政手段去解決。試想,一旦腦子裡固化了這種思維,不僅不利於矛盾解決,還會直接影響國防安全和軍事斗爭准備。
破解難題應有法治思維。說到底,這既需要各級領導干部能夠用法治觀念和法理邏輯來觀察分析各種矛盾,更需要我們自覺將戰備訓練、應急應戰等環節納入法治軌道,善於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建設發展中的難題。依法治國、依法治軍,要求我們必須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國防后備力量戰線隻有依法從嚴抓戰備抓訓練,提高民兵預備役的實戰化、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持續推進國防和經濟建設融合發展中大有作為,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作出重要貢獻。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