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在沖繩基地的P-8A反潛機
隨著生產和部署漸入正軌,美軍P-8A反潛巡邏機將成為西太平洋天空中的“常客”。
2014年夏天,一起發生在中國南海上空的空中對峙事件經外媒曝光,被解讀為中美在西太平洋相互角力的表現。當時,一架美國P-8A“海神”海上巡邏機從沖繩出發,前往中國海南附近偵察,這也是美軍“例行”情報搜集活動的一部分。出乎意料的是,P-8A飛行至海南以東220公裡處時,遭到了中國海軍航空兵殲-11B殲擊機的近距離攔截。
這次事件不禁讓人們想起2001年4月1日發生在海南島外海的“中美撞機”事件。事后有分析稱,中國潛艇正要出海演習,美軍想來一窺虛實,反而碰上殲-11B“擋駕”。而美國《海軍時報》近期刊登的一則報道,也部分証實了P-8A進駐沖繩后的主要目標。
整體戰斗力以一當五
《海軍時報》証實,目前,至少有兩架隸屬於VP-5巡邏中隊的P-8A輪駐到沖繩嘉手納,接替此前在亞太部署的VP-16中隊,后者是美軍首個完成P-8A換裝並執行海外派遣任務的單位,在7個月的部署期內共投入6架P-8A,美軍日后也會以這一數量為參照,派遣更多部隊輪駐沖繩。所有飛機都歸美國海軍第72特遣艦隊(CTF-72,又稱巡邏偵察部隊)控制,后者是第7艦隊專職反潛巡邏的海軍航空部隊,司令部位於日本青森縣三澤基地。
VP-16中隊接收P-8A以來,美國海軍進一步加速更新其海上巡邏/反潛機陣容。這種由波音737-800機身和波音737-900機翼組合而成的多用途飛機,旨在取代有50余年歷史的P-3系列巡邏機。P-8A將在今年年底結束“初期低速生產”(LRIP)階段,完成首批24架的交付,接下去就是量產117架的全速生產。
P-8A的整體戰斗力號稱相當於P-3C的五倍。除魚雷、反潛炸彈、水雷,它還可以挂載反艦導彈,並具備大范圍情報搜集能力。美國海軍希望將P-8A同海軍版RQ-4N“人魚海神”大型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相結合,大幅拓展巡邏與偵察空間,對可疑海域實施持續監視﹔RQ-4N負責通過數據鏈把探測到的潛在目標及時回傳給P-8A,協助其跟蹤和攻擊目標。
當然,但凡新型軍機,服役之初總會遇到些小麻煩。P-8A剛到日本不久,就有消息說,機載電子偵察系統不如預期,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能力和反潛探測距離無法達到設計指標,美軍正加緊進行各方面的改進。該機未來還將裝備22號數據鏈,提高跨軍兵種數據傳輸能力。
視亞太為最佳訓練場
眼下,新出廠的P-8A飛機被優先提供給佛羅裡達州杰克遜維爾海軍航空站的中隊,已有5個中隊完成或正在進行換裝,依次是VP-16、VP-5、VP-45、VP-30等。短期內,除了VP-30負責本土訓練,美國海軍會按照上述順序,將其余四個中隊陸續派到西太平洋。目前,VP-45正在第3艦隊(駐珍珠港)任務區值勤。
VP-30則是美國海軍海上巡邏機部隊的換裝中隊(FRS)。自從駐守加州的VP-31在1993年撤消,該中隊成為惟一負責巡邏機換裝訓練的部隊,每年可完成兩個中隊的換裝訓練。而其他中隊,將以部署基地為准,從惠德貝島、華盛頓、卡內奧赫灣等航空站依序換裝。
雖然所有新換裝的中隊都得在美國東海岸訓練並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但絕大部分飛機的第一次海外部署任務都是去西太平洋,這與“亞太再平衡”戰略有莫大關系,因為美國海軍60%的兵力預計投入該方向。截至目前,數量有限的P-8A已執行至少18次派遣任務,任務區域涵蓋印度洋,落腳地包括菲律賓、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澳大利亞。
該機每次“外派”,都隻有低級別的地勤維護團隊隨行,但無礙技戰術水平的充分發揮。2014年3月的馬航MH370失聯事件中,VP-16也曾派出兩架P-8A到澳大利亞珀斯,執行首次實戰任務,雖然最后沒什麼收獲,P-8A的37架次出動數量,313.3小時的連續飛行時間,加上搜索了365118平方英裡的水域,依然顯示出它強大的監視和情報搜集能力。(田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