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我國唯一一位全程參加核試驗的醫學專家王德文—— 

讓核防護水平躋身世界前列(強軍路上)

倪光輝  花  曉  庄穎娜

2014年12月14日03: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沈基飛攝

  這是一段穿越50年的情懷:從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起至今,他是我國唯一全程參加核試驗生物效應研究的醫學專家。

  這是一份忠誠事業的情結:堅守軍事醫學防護陣地,雖年近八旬,依然帶領團隊在新武器效應與防護研究領域跋涉不止。

  王德文,我國軍事病理學主要開拓者之一、著名防原醫學家、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

  他在國際上首次闡明核爆炸所致震動傷、電磁脈沖傷、特殊部位燒傷的規律,研制出系列防護裝備,百余項成果在部隊和反恐維穩中發揮重大作用。1985年,作為最年輕的科學家,王德文以“突出貢獻者”身份獲得同“兩彈一星”比肩的首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大漠,蒼穹。剎那間,蘑菇雲沖天升騰,核煙塵持續彌漫,一支身著防護服的隊伍沖向爆心……

  這一場景,總被追憶起。王德文滿頭銀發,說起話來沙啞不失響亮,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勁。

  “我這一輩子,活得坦然、活得充實、活得幸福!”王德文說,這一切都起源於“那一天”。

  1964年4月30日,王德文所在研究室主任劉雪桐,把他叫到辦公室,鄭重說道:“國家要進行核試驗,我們奉命組建生物效應研究分隊,組織上決定讓你參加。”這時的王德文,剛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兩年,參軍到軍事醫學科學院時,他就決定把一切獻給軍事醫學事業。

  在我國停止核試驗之前的32年裡,王德文和同事28次赴戈壁、進大漠、闖爆心,有的獻出生命,有的落下殘疾,有的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受到影響,但他們從沒退縮,用犧牲和忠誠將我國防原醫學研究推向世界前列。

  1996年,我國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許多人勸王德文:搞軍事課題研究成果保密,無名無利,正好趁機轉向民用醫學。

  “軍隊科研人員怎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此后,王德文緊跟武器發展進程,牽頭組建了全軍重點實驗室,對高新技術武器的致傷規律和防護展開全面研究,把事業拓展到新的領域和高度。

  “科研人員不上戰場,但同樣是戰士,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德文常對團隊年輕人說。

  在核試驗中,王德文擔任病理分隊隊長,沖鋒陷陣讓他的身體遭受大量核輻射,器官功能受損,白細胞數量曾降到隻有正常人的20%。

  一次最大當量的核爆炸后,大家穿戴厚重的防護服,晝夜不停地對大量實驗動物進行剖檢。經過兩晝夜奮戰,終於完成任務,帳篷裡鼾聲一片。王德文卻怎麼也睡不著,總覺得有新的病變還未發現,他起身步行兩公裡,把埋掉的動物扒出來,就地做起更精細的剖檢來……第二天清晨,記錄下最后一個數據,王德文眼前一黑,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當他睜開眼,已經被戰友抬回帳篷,他興奮地說,有新發現!接下來,王德文和團隊對新數據進行分析,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核爆炸對人體的傷害不是傳統的4種而是6種,對核武器防護產生重大影響,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今年5月17日,全國科技活動周會場上,“恐怖襲擊應急救援”科普展被安排在最顯眼位置。

  “老伙計,十幾年的心血沒有白費!”中國工程院院士、公安部物証鑒定中心原主任劉耀,拉著王德文的手感慨地說。從2003年起,他們就一起開展國家反恐爆炸科研管理工作,並持續跟蹤新變化、融入新技術,在國家反恐維穩中做出重要貢獻。王德文還和團隊完成公安和武警系統近百項武器裝備損傷效能評估,為新武器的改進定型、鑒定列裝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防原醫學研究中,王德文帶領團隊瞄准世界前沿起跑趕超,首先發現和提出核爆炸光輻射所致特殊部位燒傷規律和特點﹔提出地下核爆炸震動傷是不同於沖、燒、放傷的種類,並首先闡明其致傷范圍、量效關系、臨床病理特點和發生機理,研究出單兵與集體防護措施﹔首次完成核爆炸電磁脈沖致傷效應規律研究,使我國核防護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更讓王德文欣慰的是,創新精神在他的80多名學生身上一脈相承:有的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有的成為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所所長,有的在某些研究領域挑起大梁。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14日 06 版)

分享到:
(責編:耿聰、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