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軍縱覽:節日慶祝精彩多

2015年02月20日03:55  來源:中國軍網
 
原標題:外軍縱覽:節日慶祝精彩多

  軍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於軍人而言,節日也是戰備日。然而,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戰備之余,各國軍隊也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慶祝節日。春節之際,我們梳理了外軍航母排字、飛行表演、儀仗軍樂秀、大戰仿真秀等節日慶祝方式,希望從中管窺外軍的傳統和文化,與戰友們同樂。

  航母排字 別具一格

  海軍官兵在艦艇甲板上排字是海軍文化的一個傳統。如美國海軍就常在重大節日、紀念日進行艦艇甲板排字活動。當然,排字的平台是有講究的,小艦難免局促,大艦方能大氣。因此,排水量數萬噸、搭載成員上千的航空母艦的寬闊甲板自然會成為海軍官兵青睞的“寫字板”。

  美國海軍歷史與遺產管理處檔案部主任柯蒂斯·烏特茲認為,最早的航母甲板拼字做法可追溯到二戰結束后不久。不過當時排列的字樣較為簡單,通常以航母的艦名、舷號居多。變化發生在1964年,當年全球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完成環球不間斷航行。航行結束時,自豪的“企業”號航母官兵在甲板上排出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方程式“E=MC2”,以紀念這一事件。當時,“企業”號甲板上的艦載機被特意集中到航母艏艉,留出最寬大的中央飛行甲板,使排出的字體巨大顯眼,以炫耀美國海軍的強大實力。2011年,“企業”號服役滿50周年時,官兵們再次在甲板上排出“Big E=MC2×50”(Big E是“企業”號的昵稱),場面蔚為壯觀(下圖①)。

  航母排字也常被寄予豐富的政治意義。2008年,當美國“小鷹”號航母結束在日本橫須賀軍港長達10年的部署時,官兵們在甲板上排出日語“再見”的羅馬拼音“SAYONARA”。數天之后,它的繼任者“華盛頓”號航母首次抵達日本時,幾百名艦上士兵在飛行甲板上組成日文“はじめまして”(初次見面)的字樣。次日,這一照片便在日本各大媒體滾動播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日本民眾對美國核動力航母的抵觸情緒。

  除了美國海軍之外,包括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越來越多的國家海軍也加入到“航母排字俱樂部”。2006年,英國無敵級輕型航母“卓越”號的官兵就在甲板上排出“80歲生日快樂”的英文,以慶祝英女王80壽辰。日本雖然沒有航母,但是在裝備擁有大型平直甲板的日向級直升機母艦后,也迫不及待地體驗了一把在甲板排字的優越感:2013年9月8日,東京申奧成功,日本海上自衛隊官兵在甲板上排出了“東京”字樣與“奧運五環旗”圖案﹔而早年曾在航母上排字的澳大利亞,由於其海軍的“墨爾本”號航母已經退役,未來隻能在兩棲攻擊艦上繼續這一海軍藝術。

  飛行表演 驚險刺激

  特技飛行表演,是美麗而驚險的空中表演藝術。遇有重大節日或特殊的紀念活動,如國慶日、建軍節,各國的特技飛行表演隊凌空展翅、一展雄姿,為觀眾奉獻“藍天上的芭蕾”。

  當今世界空軍實力較強的國家,一般都擁有一支甚至是數支特技飛行表演隊。目前比較著名的主要有美國空軍的“雷鳥”、美國海軍的“藍天使”、俄羅斯空軍的“勇士”和“雨燕”、中國空軍的“八一”、英國皇家空軍的“紅箭”、法國空軍的“巡邏兵”、日本航空自衛隊的“藍色沖擊波”、意大利空軍的“三色箭”等。

  美國空軍的“雷鳥”特技飛行表演隊(下圖②)表演花樣繁多,目前經常表演的項目就多達70余種,列世界各國特技飛行之最,其4機以上編隊表演的項目就有23種之多。諸如4機菱形、4機箭形、5機楔形、5機鏢形、6機楔形、7機鏢形、8機三角形、8機“房”形、9機菱形、9機鏢形,還有最小半徑盤旋,4機菱形編隊同步橫滾,4機縱隊筋斗變菱形編隊,5機向上開花等拿手絕活。“雷鳥”在飛行表演中,其編隊各機之間的距離通常隻有7至9米,上下高度差能控制在0.7米以內,十分驚險壯觀。“雷鳥”為什麼這麼能“飛”?原來,為使每一個飛行特技既安全又驚險刺激,“雷鳥”將每一個新特技動作都預先通過計算機進行模擬,然后再進行長時間的訓飛,以達到最佳效果。“雷鳥”成立以來,先后表演3400多場,觀眾達到數億人次,創下並至今仍保持著幾個世界之最:建隊時間最長、表演場次最多、難度最高、項目最全、出訪國家最多,當然,犧牲也最為慘重……

  值得一提的是,各國組建特技飛行表演隊並非僅僅是為了在節日慶典上增光添彩,特技飛行中各種高難度動作的完成,可以充分展現本國飛行員的技戰術水平,從而形成一種無形的威懾力量。同時,戰機良好的性能也可向來訪嘉賓充分展示本國航空工業的成就,促其掏腰包大量購買。如前述美國空軍“雷鳥”從1982年使用至今的F-16“戰隼”戰斗機,就已經成為現役西方戰斗機中產量最大(已超過4500架)、出口國家最多(26個)的戰機。可以說,“戰隼”如此大賣,“雷鳥”這塊“活招牌”功不可沒。

  儀仗軍樂 盡展軍威

  儀仗隊是國家軍隊組織的一個象征。歷史上,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羅馬等國就有儀仗隊。18世紀后,西歐各國普遍組建了專門的儀仗隊以顯示軍威。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設有儀仗隊,平時執行軍務,迎送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高級將領等,並在重大節日、紀念日等慶典中進行表演。為使表演更加有聲有色,許多國家的儀仗隊都配有軍樂隊,因此有些地區也稱儀仗隊為儀仗軍樂隊。

  儀仗隊是國家的“門面”。其隊員一般都經過精挑細選。如法國儀仗隊,其隊員就一般從憲兵,甚至直接從精銳的共和國衛隊中挑選。根據規定,法國憲兵的征兵標准是男性1.7米以上,女性1.6米以上,至於選拔進入儀仗隊的隊員,雖然並未有明文規定,但標准通常更高。可以想象,這些“大塊頭”穿上古老的騎兵裝,頭戴鮮艷羽飾的頭盔,手持馬刀,腳蹬齊膝馬靴,甚是威武,儼然往日拿破侖的“龍騎兵”現代升級版重現。而英軍儀仗隊高聳的熊皮帽,也讓人印象深刻(上圖③)。

  在眾多的儀仗軍樂表演中,瑞典皇家儀仗隊表演堪稱一絕。據說,瑞典皇家儀仗隊於1523年由時任國王古斯塔夫三世親手組建,表演套路也由其親自編排。表演從禮炮轟鳴開始,在軍樂的伴奏聲中,皇家儀仗隊員頭戴高高的紅纓軍帽、身穿中世紀的華麗服裝,肩扛長槍列隊進入廣場。在指揮官口令的指揮下,儀仗隊依次形成“一字”“品字”“三角”“四方”等隊形。表演既沒有高亢的呼號,也沒有凶狠的跺腳和勇猛的劈槍,一切都在平靜中完成,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高貴純熟規范的皇家風范。

  此外,韓國青瓦台女兵儀仗隊的表演也十分驚艷。該儀仗隊成立於1989年,由超過100名來自韓國陸、海、空三軍的女兵組成。表演時,巾幗們頭戴紅帽,身著亮色軍服,手持來復槍,在軍樂的伴奏聲中變換不同隊形,這也使其在眾多的儀仗隊中別有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法國等國對儀仗隊員的“挑剔”,比利時、德國等國家的儀仗隊就顯得很隨意了,有時對儀仗兵的身材和身高都沒有限制,動作也不嚴格要求整齊劃一。但基本相同的是,國外的儀仗兵通常都並非“專業”,每隔一兩年就會輪崗,常換常新以保持戰斗力。

  戰爭仿真 體味歷史

  如果說儀仗軍樂和特技飛行表演屬於“專業秀”,航母排字屬於“業余秀”,那模擬歷史大戰場景的仿真秀絕對算得上是“特色秀”“歷史秀”。許多曾參與大戰仿真秀的人都認為,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是對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紀念,同時還能讓年輕人在歷史的重現中更好地近距離體味歷史。

  2005年,英國人就曾自導自演了一場“特拉法爾加海戰秀”。為何英國人對特拉法爾加念念不忘?事情要回溯到1805年10月21日,當天納爾遜統帥的英國皇家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擊敗了拿破侖領導的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這場決定性的海上大會戰之后,皇家海軍贏得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海上統治地位。雖然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早已雄風不再,但英國人還是喜歡時不時來一次重演仿真秀,以追憶那段輝煌歲月。2005年10月21日,英國邀請了來自35個國家的167艘戰艦和船隻聚集在英格蘭南部海域。有意思的是,當年的戰敗國法國也派出航空母艦參加。慶典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上皇家海軍的南極勘察船“忍耐”號,進行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艦隊大檢閱。隨后,在紀念活動的高潮部分,分別代表英國皇家海軍和法西聯合艦隊的“紅艦隊”與“藍艦隊”重演特拉法爾加海戰,組織者通過煙火、燈光和特技重現了當年的戰役,場面蔚為壯觀。

  當然,要說最喜歡這種大戰仿真秀並舍得投入的,美國人當排第一。“山姆大叔”最喜歡的劇目,莫過於南北戰爭。南北戰爭仿真秀的第一次高潮發生在1913年,當年為紀念葛底斯堡戰役50周年,5萬多名內戰老兵參與重演了1863年那場3天即造成兩軍共5萬1千多將士死傷的慘烈戰役。1961年至1965年,即南北戰爭百年紀念之時,內戰仿真秀再次達到高潮,吸引了眾多的參與者及觀眾群。雖然在上世紀60年代后期,這種大戰仿真秀因越戰而減退,但是在80及90年代,第一次牛奔河之役125周年紀念之際,美國內戰仿真秀再度興盛,並延續至今。如今,每年從4月開始到11月中旬,美國各地規模較大的各種南北戰爭戰役仿真秀就達8場之多。當然,每年的高潮都是在美國國慶日(7月4日)舉行的葛底斯堡戰役仿真秀(上圖④),演員常多達2萬多名,而觀眾更是不計其數。

(來源:中國軍網)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