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起床整理內務、打掃衛生……不知從何時開始,對於剛下連的新兵,類似的“特殊規定”時有所見,而且花樣繁多、層出不窮。
對新兵管理過死過細的“土規定”,不僅不利於激發熱情,反而可能會給部隊管理“添亂”,甚至可能影響官兵關系、兵兵關系。
連日來,廣州軍區某通信團嚴格對照條令條例等法規制度,清理針對新兵的不合理規定,有力維護條令條例的權威性和新兵合法權益,確保新兵教育管理嚴在“格”內,管在“理”中。
——編者
“您別過來了!連隊有特殊規定!”2月12日,廣州軍區某通信團新兵梁晨考慮再三,還是打消了父親梁振國來隊探望的念頭。這兩天,老梁到駐地出差,想順便到部隊看一看兒子,被拒絕后,他帶著失望踏上了歸程。
新兵下連后當真有不讓家人來隊探視的“特殊規定”?記者調查發現,梁晨的顧慮並非空穴來風。
孩子為啥不給家裡打電話
1月25日,一列從武漢開往南寧的火車上,施海軍夫婦心急如焚:兒子施小寶去年參軍入伍后,每周一個電話雷打不動,可自從下連后,就再也沒和家裡聯系過,這是咋回事?
一路上轉了好幾趟公交車,施海軍夫婦才費盡周折地找到了兒子服役的部隊所在地。“施小寶失蹤了?”看著老兩口風塵仆仆火急火燎的樣子,當班哨兵米洋洋頓時緊張起來,立即向團值班室報告了這一情況。
“施小寶很好,並沒有失蹤!”得知消息后,團政委譚海生匆匆趕到大門口接待室,並陪同二人趕到連隊訓練場找到了施小寶。“怎麼這麼久都不給家裡打電話?”面對父母焦急的詢問,施小寶支吾了半天才道出實情。
原來,連隊為了激勵新戰士盡快補齊體能訓練短板,規定新兵體能不過關者一律不准打電話。施小寶雖然身體素質不錯,但唯獨單杠一項怎麼也過不了關,於是被列入了“禁打電話”行列。
鬧了半天,原來都是連隊“新兵特殊規定”惹的禍!看著兒子長高了、變黑了、身體壯實了,單杠訓練成績也有明顯進步,施海軍夫婦這才放心地搭上了返程火車。
“新兵特殊規定”面面觀
一個“土規定”讓新兵家長牽腸挂肚、輾轉千裡,引發團領導深刻反思:類似的“新兵特殊規定”還有多少?他們順藤摸瓜,在新兵中展開座談調研。
“我們的津貼費都由連隊集中保管,每月僅留100塊錢購買生活用品。”六營三連新兵黃洋說,“連隊干部說,這是為了讓我們盡快養成厲行節約的好習慣。”
“連隊規定,新兵減少外出!”新兵王凱說,不久前,他和在駐地上學的高中同學約好周末一起相聚談心,沒想到不僅沒請上假,還挨了班長一頓批。
“這算啥?咱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嘛!”上士廖品題對“新兵特殊規定”見怪不怪,“我當新兵的時候,開飯前總是被隨機抽背電話號碼,還常常因為背不全而耽誤吃飯。”
座談中,也有連隊干部覺得很冤枉:“對新兵從嚴管理,也是為了幫助他們盡快提高能力素質,早日適應部隊生活。”
回到條令條例的軌道上
“新兵是部隊建設發展的新生力量,對他們的嚴格管理應該建立在依法管理、科學管理基礎上。”理清思路后,該團圍繞糾治“新兵特殊規定”,打出一套組合拳。
開展專題教育。組織各級帶兵人系統學習條令條例等相關法規制度,牢固樹立依法帶兵、科學帶兵理念。廣泛開展“學條令、知條令、用條令”活動,引導官兵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嚴格法規對表。查找出28項針對新兵制定的“土政策”“土規定”,對新兵工作訓練、學習娛樂、正常休息等作出明確規范,徹底廢除了一系列不合理規定。
暢通監督渠道。在班排中建立《文明帶兵意見簿》,發放《文明帶兵監督卡》,在團政工網上開設“說說心裡話”意見箱,鼓勵新兵對有損法規權威性的言行勇敢說“不”,正規部隊管理秩序,純潔內部環境風氣。
新規定一出台,成效立竿見影。不少新戰士反映,少了各種“特殊規定”的約束,自己學習訓練的勁頭更足了﹔有的則表示,以前隻盼著早點“媳婦熬成婆”,現在新兵老兵“待遇”一個樣,再不覺得干部骨干用異樣的眼光看新兵了。
上圖:從指導員那裡領到士兵証和外出証,兩名新兵笑逐顏開。
於 晨攝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