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2014年6月,江蘇泰州市委、市政府和泰州軍分區聯合出台《關於實施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的意見》,使退役士兵村官的選聘、培訓、管理、激勵和保障等各項工作邁向制度化、規范化軌道。按照規定,選聘對象一般為35周歲以下、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近年來退出現役的士官或退伍后已有3年及以上工作經驗的義務兵,原則上為中共黨員。選聘村官一般在本人戶籍所在村任職,也可由鄉鎮黨委在本鄉鎮范圍內統籌跨村任職,委派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或村民委員會主任助理。前不久,民政部轉發推廣了這一經驗做法。
一頭缺人才,村級組織干部普遍老化、后繼乏人﹔一頭待安置,全市每年有1600余農村籍退役士兵返鄉。兩頭“對接”解難題
新型村官應運而生
一名退伍兵傾情投入,帶動群眾改變了一個社區。10年快過去了,泰州人對這個故事還津津樂道。
他叫陳明紅,2006年底退伍返鄉不久,以突出表現被任命為城西街道麒麟社區黨總支書記。陳明紅上任后踏實肯干、大膽創新,帶領群眾建成集品種繁育、科普、旅游和餐飲等功能為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園,社區人均年純收入從3000多元增長到1.4萬多元。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全市1426個行政村中村級組織存在干部老化、后繼乏人的現象。一頭缺人才,一頭待安置,全市每年退伍兵2000多人,其中農村籍約佔1600名以上。“陳明紅現象”堅定了軍地領導的想法:農村籍退役士兵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有著建設農村、改變家鄉面貌的內在動力,受過部隊大熔爐錘煉,普遍具有政治堅定、吃苦耐勞、紀律性強等優秀品質,可以作為村官人選培養。
2013年5月,泰州市成立“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領導小組”,在全市范圍擇優選拔農村籍退役士兵,經過培訓后到本人戶籍所在村擔任基層黨組織書記助理或村委會主任助理。他們借助現代傳播手段,依托國防教育網等宣傳平台,建立公共微信群,強力推進“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
2014年10月,在北京一安檢公司擔任經理的泰州籍退役戰士陳斌,從網上了解到家鄉招聘村官的消息,當即辭去待遇豐厚的工作前來應聘。與他一樣,47名退役戰士經過個人報名、組織推薦、資格審查、素質測試、考察、體檢、培訓上崗等環節層層選拔,從434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與所在鄉鎮黨委簽訂了為期3年的聘用合同,正式走上村官崗位。
一頭講理論,職業技術學院9個方面培訓開闊視野﹔一頭傳幫帶,優秀村支書、村主任擔任“實踐導師”。兩頭“對接”強素質
新型村官這樣煉成
興化市茅山鎮茅山西村黨總支書記助理馮宏民,在部隊當了16年兵。擔任助理后,他發揚部隊好傳統,順利完成了352省道拆遷補償、500畝土地流轉等重大任務。村干部和村民稱贊:“小馮不愧是從部隊回來的,人勤快,也能吃苦。”
馮宏民是去年全市公開選拔的30名退役士兵村官中的一位。泰州軍分區領導介紹,從士官到村官的人生轉變好比一場化學反應,需要內外力結合。軍分區協調地方相關部門與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辦班,為有競聘村官意向的退役士兵提供新農村建設、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實踐、農業產業化經營、社區事務管理與服務專業等9個方面的培訓,圍繞基層農村政權建設重點工作、新農村建設等課題,組織獲聘村官進行專題調研,提高了崗位任職能力。
一頭講理論,一頭傳幫帶。部隊培養出來的優長得到充分發揮,自身短板也得到了有效彌補。
張杰退伍前曾任海軍某艦艇文書,擔任西馮村村主任助理后分管黨建工作,他以“學習理論、學習技術,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為內容,開展“雙學雙帶”活動,取得顯著成效,村黨支部當年被上級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師傅在跟村民打交道時從不擺架子,他先耐心聽村民說,再給村民講道理,總能把村民說得心服口服。”在高港區白馬鎮前進村,村主任助理周斌,經“實踐導師”、村主任袁富平幫帶,很快成為化解矛盾的行家裡手。去年5月,周斌挂鉤的一組、二組需要流轉土地239畝,他起早貪黑一家一家登門做工作,僅用一個星期時間就跟所有村民簽好合同。
一頭進后備,對黨員群眾認可、發展潛力大的大力培養﹔一頭可解聘,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續聘。兩頭“對接”定進退
新型村官獎懲有據
洲城村過去十年九澇,經濟落后。柳秧喜退伍返鄉被任命為村黨支部書記后,立志改變家鄉面貌。他帶領村民建成70畝特種水蜜桃基地、230畝農業生態園,並開發1300畝水面用於水產品混合立體種植養殖。洲城村很快發展成為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柳秧喜本人也被確立為鄉鎮后備干部。
這一可喜結果並不偶然。翻閱《關於實施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的意見》,可見獎懲有據,一切憑實績說話。
獎得到位。凡政治素質好、工作實績突出、黨員群眾認可、發展潛力大的,將列為鄉鎮后備干部進行培養和使用,特別優秀的可直接選拔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同時確立“定向農村黨支部書記招考公務員”等激勵政策。
罰得有理。獲聘村官有6個月試用期,要接受街道組織部門和人武部對德、能、勤、績、廉五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正式成為基層村官,考核不合格的解聘,合同期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續聘。
除獎懲之外,退役士兵村官福利待遇也有制度保障:退役士兵村官上崗后,享受任職村副職村干部報酬待遇,辦理企業職工養老、醫療保險﹔每個村官平時的績效獎金也以考核成績為據,拿不拿、拿多少都與工作業績直接挂鉤。
談及這些,泰州市民政局創培中心主任李明華說,這些規定確保了退役士兵村官真正“下得去、用得上”,還能為他們“干得好、留得住”創造條件。
喜看制度創新
■董 強
改革創新,就是不斷解決矛盾和問題。
退役士兵當村官,不是江蘇泰州的首創,但實施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無疑凝結著當地軍民的心血。從實踐上看,這一制度創新可謂一舉多得:拓寬了退役士兵安置渠道,夯實了農村基層組織,加快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從初步成果看,這一創新實踐有著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好處。其一,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實現本土化培養,接地氣,易融入﹔其二,退役士兵的訂單式培訓落到了實處,以用促學,效益大增﹔其三,興村與興武相統一,國防教育進鄉村有了可以依靠的基本力量。
泰州實施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成效巨大,一條突出經驗是注意三個層面的兩頭“對接”:選人與安置對接,讓新型村官應運而生﹔培訓與實踐對接,推動了新型村官素質提升﹔獎懲對接,加強了對新型村官的考核監督。就其實質而言,這是在統籌協調各方矛盾,兼顧地方、群眾、部隊、退役士兵等各方需求,努力實現效益最大化。
習總書記強調指出:“要通過社會體制改革創新,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最大限度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使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業活動蓬勃開展。” 泰州市實施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正是這一重要思想的生動體現,讓人們看到了制度創新的嶄新氣象,對更多正在服役的士兵也是一種鞭策和鼓舞。
(來源:中國軍網)